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历史文化 | 历史建筑中的传统祠堂(上篇)

时间 : 2020-03-19 09:40:08 来源 :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文号 : 【字体: 【打印】

  “岭南之著姓右族,于广州为盛;广之世,于乡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描述广州府村落棋布,祠堂众多,尤其在乡间,无论宗族大小,代代都建造高大壮美的祠堂。书中的广州府泛指当今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清远一带。时至今日,包括珠海在内的这些地区仍保存有众多祠堂建筑,是传统建筑的代表类型。


传统祠堂建筑的魅力与保护价值


  传统祠堂根据祭祀对象与祭祀等级的不同,可分为祖祠、房支祠等。

  岭南地区的传统祠堂多为面阔三间、进深二至三进的天井院落式建筑,分为头门、享堂、寝堂、天井、两廊等,空间秩序井然、装饰丰富,自成一格。

松鹤唐公祠

  █ 岭南宗族文化的符号

  祠堂是祭祀先人的场所,一般只有宗族的开基祖、房支祖或获得显赫功名的先人才可建祠,祠堂的建立代表着后人对先祖功绩的认可与表彰,可以说是宗族的记功碑,体现着宗族的威望家声,族人在祠堂的祭祀活动中不断建立起对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祭祀期间,祠堂正堂一般被布置为最重要的仪式场所,请神主、献礼、辞神等均在正堂内举行,祠堂前则布置为鼓乐队奏乐酬神的场地,祠堂的建筑空间与祭祖仪式的流程紧密结合,尊卑有序、秩序井然;非祭祀期间,祠堂则作为宗族立规宣教、议事论事的场所,族规祖训被一代代传颂,宗族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斗门赵氏家族祭礼

(图片来源: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斗门赵氏家族祭礼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习俗


  “以春祭为例,春分日在祖祠正厅设置祭坛,点燃香火,摆放猪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待到既定吉时,恭迎德高望重的族老、有身份功名的人士、周边赵氏族人代表、村中辈分较高的老者和执事者等进入祖祠正堂,其余村民则在祠堂外参与祭祀活动。正堂内,主祭者移步走到先祖神位前,恭请总神主和诸神主到位,参神降神列席进食,而后依次进行初献、再献、三献之礼。当中包括摆设祭品,分年龄、辈分站位,上香、跪叩拱拜、跪读祭文、焚烧祭文、进献糕饼、果蔬祭品、焚烧宝帛及劝食等,随后接受祭肉,后辞神、纳主。祭祀礼告成后,鞭炮齐鸣并鸣放三响山炮。祖祠前面众村民摇旗欢呼,鼓乐队高奏欢快的乐曲。”

资料来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地方文化习俗的重要物质载体

  除了作为宗族的象征,祠堂还是传统社会中重要的公共建筑,为各种公共活动提供了宽敞的场地。端午节,人们在祠堂前摆开龙船饭,招待架着龙舟衬景的外村兄弟;七夕节,妇女们在祠堂内摆上七夕贡案,展示手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农历新年,人们装扮成仙鹤、凤鸡、麒麟等,在祠堂前翩翩起舞,辞旧岁迎新春……这些在祠堂内外举行的节日庆典及民俗活动,赋予了传统节日丰富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

 

祠堂内外的民俗活动(龙船饭、七夕贡案、麒麟舞)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三灶地区的鹤舞,每逢农历新年,古老而独具特色的鹤舞表演就会在祠堂前广场上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三灶鹤舞已经在珠海大地上延续了700多年,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灶鹤舞(图片来源: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时至今日,众多的传统村落祠堂还保留着旧日风俗,部分则化身为村史馆、地方非遗传习所,继续见证着岭南民间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艺术。

松鹤唐公祠(现活化为鸡山村史馆)

  █ 岭南传统民间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传统祠堂建筑体现着宗族的威仪,多倾全族之力而建,聘用各方能工巧匠,建筑力求尽善尽美,常常集中反映了民间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的主要特色,是民居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可以说是岭南民间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雕梁画栋的北山杨氏大宗祠(图片来源:网络)


珠海历史建筑中的传统祠堂


  珠海位于珠三角腹地,地处岭南广府文化的核心区,拥有丰富多彩的祠堂建筑文化。一座座祠堂如同一颗颗传统文化的星星,镶嵌在富饶的珠海大地上,规模较大或者多姓氏聚居的村落,更建有不止一座祠堂,如人们熟知的香洲翠微村就曾有6大姓、59座祠的说法。

  珠海的传统祠堂数量众多,其中已纳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共86处、纳入历史建筑名录的共36处、纳入历史建筑预保护名录的共27处,多分布在香洲、高新、斗门等地的传统村落中。

珠海历史建筑传统祠堂分布图

  祠堂的建筑形式十分多样,常见的为天井院落式,面阔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二进或三进,部分还带有衬祠,以壮观瞻。

祠堂的多种建筑形式

  祠堂的建筑选材因地制宜,珠海雨水充沛,祠堂建筑多用麻石、青砖等材料作为墙体与地面材料,用材尺寸比普通民居大,且因地处沿海,珠海祠堂亦有蚝壳墙的做法,别具特色。

  另外,祠堂的装饰也颇为讲究。檐口、梁架、屋脊是珠海祠堂建筑装饰的重点,如封檐板上的博古图案木雕、梁架上的人物故事透雕驼峰、屋脊上的麒麟祥瑞灰塑等,通过木雕、石雕、灰塑、彩画等形式将各种寓言故事、吉祥图案汇集一身,寄托着族人对祖先的赞美与对子孙后人的祝福。相比内陆地区,珠海祠堂的装饰题材中常常出现鳌鱼、浪纹等,侧面体现了珠海的海洋文化传统。

珠海传统祠堂的装饰


祠堂个案解读:陈氏宗祠群


  本期重点介绍的是珠海众多祠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占地面积近一千平方米,建筑华美,由两座祠堂共同组成,这便是位于香洲区界涌村的——陈氏宗祠群。

陈氏宗祠群远景

  █ 祠堂的修建

  前文我们提到过——祠堂是一个宗族的标志,彰显着宗族的威望。那么界涌陈氏为何倾一族之力修建如此大规模的祠堂建筑群呢?原来,这背后隐藏着一段陈氏族人奋发图强的故事。

  界涌(音同“冲”)陈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入住界涌,当时界涌已有胡氏、容氏两姓聚居。因陈氏入村时间比较晚,村内土地已基本被瓜分殆尽,陈氏被排挤到村落外沿,至清朝时,由于珠三角一带海水后退形成大片沙田,陈氏才逐渐获得土地,人丁开始兴旺,聚居地也渐成规模,发展成外界涌。

  里界涌重科举,“三代举人,五代功名”,外界涌兴经商,陈可良、陈雪阶先后在太古洋行担任买办,“父子买办”享誉一时。为祭祀先祖、彰显家族名声、教化子孙,外界涌陈氏修建了多座宗祠,现存包括陈氏大宗祠(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本篇介绍的陈氏宗祠群。

陈氏宗祠群位置示意图

  陈氏宗祠群位于界涌村东南,建筑内现存一方“维则堂建祠碑记”,记录着清同治十年(1871年)陈氏族人通过认购祖地与募捐的方式,筹得八千余元,兴建二世祖乾旺公祠的事迹。

维则堂建祠碑记

  █ 独特的孖(音同“吗”)祠

  陈氏宗祠群坐西北朝东南,建筑规模大,由两座三间两进祠堂与两座单开间衬祠组成(其中一座已改建)——俗称“孖祠”。孖祠虽然为两座祠堂并列组成,但每座祠堂均为完整的个体,可以打开天井侧廊连通使用,亦可关闭侧门各自独立使用,互不干扰。

  这种两祠并置的孖祠形式在珠海十分特别,但并非孤例,如香洲区北山村的概轩-龙溪杨公祠。

北山概轩-龙溪杨公祠(无人机倾斜摄影模型)

  █ 祠堂的建筑特色

  陈氏宗祠群是典型的岭南传统祠堂建筑,其在建筑形制、结构材料、装饰构造等方面均采用了岭南地区的常见做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祠堂建筑平面格局为两座三间两进并联,由头门、天井、后座厅堂组成,建筑高一层,砖木结构,使用麻石勒脚、青砖墙、碌灰筒瓦硬山屋面。

祠堂立面图

东座敞楹式头门

  建筑头门为岭南地区常见的敞楹式,正立面设有4根石檐柱,左右次间设虾公梁,上设金花狮子石雕。头门纵架为抬梁式木梁架,设有驼峰与斗栱,遍施人物故事与吉祥图案浮雕,十分精美。心间大门设有宽厚的麻石门框,配以深色硬木板门,高大威严。

祠堂装饰(左:金花狮子石雕;右:雕刻精美的驼峰与梁头)

  建筑正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五架,前设轩廊,堂内使用岭南地区常见的瓜柱抬梁式木梁架,素面不施雕饰,亦不做屏风等室内装修,空间高敞明亮。

高敞明亮的正堂

  █ 老祠堂新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祠堂场所与新的生活方式正逐渐碰撞融合,祭祖不再是其唯一功能,社区服务、文化展览、非遗传习等功能正在注入,陈氏宗祠群现已活化作为界涌村老人活动中心、村民文化活动室使用,室内布设了电灯、风扇等设备,墙上装饰着族人的书画作品,厅堂内摆放着棋牌、乒乓球桌等休闲设施,是村民追忆先祖、享受闲暇时光、丰富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老人们在祠堂中享受闲暇时光

  听完本期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珠海的祠堂建筑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珠海历史建筑中还有哪些独特的祠堂,他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一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