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925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黄海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传承南粤古驿道文化,带动文旅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综合肇庆市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多部门参与形成合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2016年以来,该项工作连续6年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省层面形成了“自然资源牵头,教育、住建、文旅、体育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我厅成立了由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14个处室单位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涉及该项工作的18个地市31个县(市、区)先后建立了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同时,我厅指导成立了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协会,数百名专家和志愿者投入到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并与沿线247个省定贫困村“结对子”,常态化开展“一对一”帮扶。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了“省级统筹指导、市级督促检查、县区具体落实”分级负责制,明确了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强调了“花小钱、办大事”工作要求;坚持了“原真性”“修旧如故”原则;明确了“本体修复、连接线建设、历史遗存修缮、标识系统建设、服务配套建设和地灾防治”六大方面工作重点;探索实践了“古驿道+文化、体育、旅游、研学、特色农业”活化利用方式;坚持“政府主导、志愿者服务、社会参与”工作模式,成立历史遗存修缮指导委员会和技术指导组,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研究制定规范指引。省级层面研究制定《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出台《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规划建设技术规范》《南粤古驿道维护管养工作指引》等系列标准指引,印发《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引》等资金管理要求。市县研究制定了相应落实方案,如肇庆编制完成《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性详细规划》《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提升规划》《肇庆市历史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
(二)不断丰富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内容。一是稳步推进“两年试点、五年成形、十年成网”计划。2016年实地踏勘摸清全省906处古驿道遗存、233条古驿道本体及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2017年选择了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优先开展保护利用工作,2018年完成了11条共740多公里重点线路修复工作,2019年巩固提升11条和拓展新增5条重点线路,2020年打造了8条精品古驿道、3条绿道精品和3条海岛海防主题线路,目前已保护修复300多个古驿铺、驿站、驿亭、古桥等重要历史遗存和588个重要节点,新建了5644个标识系统和1559个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了覆盖18个地市31个县(市、区)的18条总长1200多公里重点线路网络。肇庆结合省际廊道建设工作,修复25公里古驿道,建成5个驿站以及两广源流博物馆、大洲古道公园等重要节点。二是规划建设华南研学基地。华南研学基地是南粤古驿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拓展与延续。2019年6月,在开展西京古道保护修复时发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乐昌坪石办学的旧址,随着深入调研与史料挖掘,逐步形成了韶关、清远、梅州、云浮4市华南研学基地总体布局,目前已保护修复一批历史遗址遗迹,挖掘了很多鲜活的先师人物形象和感人事迹,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遗址保护、展示宣传、研学旅游等活化利用工作,韶关乐昌坪石、浈江大村和清远连州基地已完成第一期建设工作。三是加强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将广韶古道(从化段)、罗浮山古道、岐澳古道(珠海段)、岐澳古道(中山段)和羚羊峡古道纳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广州广府古驿道、珠海粤海古道、韶关古道瑶山行、梅州梅县叶帅故里、梅州大埔三河坝、肇庆廊道源流、清远古驿道地下河纳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将粤赣古道(连平段)、汕头樟林古港、梅州大埔古驿道、汕尾陆河三溪古驿道、茂名电白庄峒村古驿道纳入广东省乡村旅游线路,统一开展线路主题打造、标识系统建设、周边环境提升、宣传推广等工作。据统计,肇庆市共入选4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3条入选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四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和自然村集中供水、村内巷道硬底化、“三线”整治工作,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后复绿和村庄绿化美化工作,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小生态板块,促进古驿道沿线乡村风貌提升,推进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肇庆封开县连线连片建成了一批美丽宜居、特色精品乡村,成功创建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并被评为“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目前全省“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全面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村集中供水覆盖率99.8%,基本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规范化卫生服务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9%以上。
(三)探索实践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方式。一是创新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2016年以来,我省共举办65站96场赛事,走遍全省1000多公里古驿道,到访48个乡镇、66个古村,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体验赛事及相关活动,带动33个市县自行举办南粤古驿道系列体育赛事活动超100场,估算产生经济效益约20亿元,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大赛为平台、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一站一特色”办赛模式和振兴乡村发展的经验。2017-2021年,连续5年在肇庆选点举办了定向大赛。二是持续开展文创大赛和少儿绘画大赛。文创大赛深挖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和文化元素,征集评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历史底蕴与实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将作品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流通。少儿绘画大赛通过组织南粤古驿道现场作画和现场体验活动,增加少年儿童对岭南优秀传统和南粤古驿道的认识,推动古驿道文化研究、普及、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目前两项赛事已成功举办4届,累计近十万选手参赛。三是开展美丽乡村健康跑活动。2020年,我省开展以“跑向全面小康生活,展示美丽乡村风采”为主题的农民健身活动,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突出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建设美丽乡村的优势资源,精心设计多条古驿道健康跑路线,让广大农民在跑步中尽情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助推古驿道沿线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促进古驿道文化传承。四是持续开展古驿道考古工作。连续两届发布共30个南粤古驿道考古重大发现,将北京路古道遗址、新地村天主堂遗址、宜乐古道老坪石段、丰阳古道、骑田岭古道、西厅渡、樟林古港、江广桥、杨匏安旧居列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推动中央红色交通线和乳源西京古道获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持续加强南粤古驿道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主流媒体持续关注。中央电视台拍摄了3集纪录片《南粤古驿道》,在CCTV10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凤凰卫视拍摄了5集纪录片《烽火逆行》,在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南粤古驿道亮相“世园会”成为广东日焦点;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开展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报道版面价值、阅读量“双过亿”;广东电视台采编《新春走基层:侨乡古驿道上的回乡创业青年》在广东新闻联播中播出。二是学术研究持续加强。联合同济大学开展南粤古驿道学术研究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广;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11个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或实践基地,开展“古道学”相关学术研究;出版了《中国南粤古驿道学术文集》《南粤古驿道发展蓝皮书》《南粤古驿道风物志》等相关书籍;《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及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总体规划及坪石重点段建设规划》分别获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三等奖。三是宣传推介持续发力。开放广州市应元路南粤古驿道展厅,布设VR全景体验站,打造综合展示窗口;开发运营南粤古驿道APP、“中国南粤古驿道”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旅游咨询、学术文章、专题报道等,形成宣传推介主阵地;编排出品原创话剧《风雨侨批》《烽火课堂》;策划开展“驿路同游”古驿道主题研学活动;举办“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利用节庆假日举办大型互动式、沉浸式古驿道主题展、嘉年华等活动。
(五)初步实现南粤古道驿道综合带动效应。一是提供了生态绿色发展新支撑。南粤古驿道连通了城镇地区和自然生态区域,沿线具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我省在持续做好古道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了古驿道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森林景观提升等工作,充分发挥古驿道在乡村减灾、生态保育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以打造可读、可触、可学的开放式自然历史博物馆为目标,开展沿线古树名木保护、动植物科普展示等,使古驿道成为公众体验式亲近自然、沉浸式品读历史的“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成为青少年研学、公众旅游新热点,为粤东西北地区生态绿色发展提供新支撑。2019年,全省纳入监测的14段南粤古驿道重点区域,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441.2万人次,同比增长8.2%,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165.9万人次,同比增长26.3%。二是提供了区域协调发展新动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极大地改善沿线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同时以古驿道为载体,创新实现“文旅体”相融合,持之以恒、创新性地举办相关赛事,为乡村带去了人流、观念、商机,加快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下沉,推动消费从珠三角向粤东西北转移,为乡村振兴带来巨大引擎,为沿线村民带来发展信心。据省内第三方权威机构调查,古驿道沿线群众、游客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8.8%、96.9%。三是提供了红色爱国教育的载体。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一直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修复的红色遗迹遗址正逐渐成为民众缅怀革命先辈、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如规划建设的南粤“左联”之旅,使洪灵菲、戴平万、冯铿等先烈不再被遗忘;修复一新的杨匏安、阮啸仙等先烈故居,成为我省红色革命和党建教育的新基地;正在快速推进的华南研学基地,更是将成为缅怀教育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成为广东思政教育载体。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省自然资源、文旅、住建、体育、教育等主管部门联合工作力度,指导市县加强工作统筹,各级各单位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省文化历史游径和省乡村精品线路为抓手,进一步探索实践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进一步推动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我省文化自信。
(二)巩固拓展重点线路,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加强与自然历史文化节点、红色革命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连线连片开发利用,以南岭国家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为样板,重点发掘丹霞山古道等重要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周边古驿道主题线路等。同时,进一步加强重要节点建设,增加游览体验的互动式、体验式服务设施,加强引导古驿道周边休闲农业示范镇点积极探索实践,带动特色农业、酒店、民俗、餐饮等服务配套,不断提升旅游质量水平。
(三)继续举办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广度。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创大赛、少儿绘画大赛等成熟品牌的带动下,策划开展研学旅游、航模比赛、情境再现等更加多元、丰富的古驿道活动,指导市县结合当地文旅资源举办南粤古驿道红色徒步、登山、越野、定向、骑行等赛事活动。依托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介公益线上服务平台加强南粤古驿道宣传推广,组织开展休闲农业“网红”、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评选活动。
(四)开展相关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理论深度。进一步发挥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内外专业机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古道学”系列研究,进一步提升古驿道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南粤古驿道在线路文化遗产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五)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与省内外主流媒体合作,进一步发挥网站、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媒体矩阵作用,讲好南粤古驿道故事,传播岭南文化,不断提升南粤古驿道品牌的海内外影响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6月16日
(联系人及电话:蹇登亮,020-388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