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499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0-08-18 09:15:30 来源:本网 文号:粤自然资函〔2020〕607号 【字体: 【打印】

省民进:

  你委提出的《关于加强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价值挖掘的提案》(第20200499号)收悉。经综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自2016年我省启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来,在省政府领导下,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等相关省直部门务实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工作,深度发掘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持续开展沿线自然资源和生态格局保护,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古驿道保护运营体系,南粤古驿道正在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华夏文明传承之路,绿色健康和乡村旅游的生态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扶贫奔康的富民之路。

  一、深度发掘南粤古驿道文化内涵,推进沿线文化活化,不断扩大品牌影响

  (一)坚持保护为主,扎实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工作。一是将南粤古驿道保护展示工程列入“十三五”文物保护项目库,根据

  现存南粤古驿道的保护级别,指导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点进行修缮维护、设立保护标志说明、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档案资料等,启动了西京古道、南粤雄关与古道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修缮工程和抢险加固工程,以保护文物本体安全。二是将南粤古驿道线路上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骑田岭古道、樟林古港等8处南粤古驿道相关文物点入选2019年广东省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乳源西京古道入选2019年国务院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一是深入挖掘沿线历史文化,结合当地特色,深入挖掘古驿道历史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侨批文化、名人文化等,先后开展18条(28段)重点线路与4大古港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通过出版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分布图、地图册与旅游地图等形式予以固定,利用各类赛事,突出特色主题,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当地文化自信。二是持续挖掘海丝文化,广东海上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南粤古驿道遗存串珠成链,有助于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提升广东历史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广泛关注。三是挖掘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深入挖掘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文理学院、东吴大学等一大批知名大中学校内迁粤北办学历史,稳步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规划建设,整合韶关乐昌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究成果,加大高校学科史发展道路的整理和研究,不断发掘古驿道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魅力。四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保护修复了张瑾瑜、阮啸仙等红色革命遗址,完成了南粤“左联”之旅、平远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粤赣古道红色纪检文化之旅等红色线路规划建设,助力中央秘密交通线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活化方式灵活多样,品牌推广更有力度。一是持续开展“古驿道+”系列活动,以浓厚的岭南文化为依托,坚持“一站一品牌,一站一特色”持续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创大赛、少儿绘画大赛,首次举办定向世界杯决赛,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同样赛事不同地域风格,推广古驿道+海岛文化,结合定向大赛选取珠海东澳岛和汕头南澳岛举办赛事,大力宣传南粤古驿道海岛文化,推广古驿道+高校文化,联合中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与省直有关部门,重点打造高校联盟高水平定向赛事,充分利用在珠海知名高校分校资源,积极开展定向展赛事全方位培训,在打造高校联盟赛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与专业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对接,让更多定向爱好者参与南粤古驿道赛事,“古驿道+文化、体育、旅游”活动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二是全方位开展宣传推广活动,联合中央电视台摄制3集《南粤古驿道》纪录片并在中央及多个省台播放;成功举办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实现版面价值、阅读量“双过亿”;发布南粤古驿道地图,开发VR实景展示系统,活化“一道一童谣”“驿道四季”等驿道音乐;南粤古驿道亮相北京“世园会”广东日成为焦点;2019年全年中央和省级以上媒体发表原创报道318篇,大力提升了“南粤古驿道”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持续注重南粤古驿道沿线自然资源和生态格局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打造开放式自然历史博物馆

  (一)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工作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南粤古驿道连通了城镇地区和自然生态区域,沿线具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一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打造绿色环保古驿道,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坚持原生态、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载体和古驿道沿线的生态格局,重点开展古驿道本体保护、连接线建设、历史遗存修缮、标识系统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地质灾害整治,倡导“不留痕迹的旅程”,以广东美丽乡村宜居行动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为示范,指导乡村做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水体保护、畜禽污染整治、古水道治污工程,许多沉寂已久的古驿道沿线乡村换了新颜、迸发新机。二是利用沿线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开放式、永不落幕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竞赛,对古驿道生态脆弱或生态破坏区域,突出生态修复理念,注重生态系统基线调查,注重消除安全隐患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我省生态修复提供指南;充分发挥古驿道在乡村减灾、生态保育等方面作用,开展了古驿道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森林景观提升等工作;开展沿线古树名木保护、动植物科普展示、自然教育节点建设等工作,使古驿道成为公众体验式亲近自然、沉浸式品读历史的“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粤赣古道、梅关古道入选广东首批自然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研学、公众旅游新热点;结合古驿道沿线水田垦造、拆旧复垦、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打造沿线大地景观;对南雄市、仁化县、乐昌市等地古驿道沿线村落和林相情况开展调查,编制《2020年南粤古驿道绿化提升建设指引》,制定《梅关—乌迳古驿道林业建设试点方案》和《粤赣古道绿化提升试点方案》,协调申请建设资金,指导韶关、河源两地开展粤赣古驿道绿化提升试点工作,为粤东西北地区生态绿色发展提供新支撑。

  (二)积极发挥部门职能进一步改善古驿道沿线生态环境。围绕打造可读、可触、可学的开放式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目标,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林相改造、地质灾害评估防治、自然教育等工作。一是结合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工作,对古驿道沿线附近的矿山石场,优先安排治理,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湖则湖,宜建则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贯彻始终,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组织排查古驿道及其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并指导地方加大财政投入南粤古驿道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作。二是开展高标准森林抚育。按照立地及草类生长情况,对杂草生长过快的地方,一年实行多次的除草抚育作业。持续加强对新造林地连续多年的抚育工作,并对其它古驿道两则的中幼林开展劈草、施肥、卫生伐、透光伐等抚育工作,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保证造林绿化效果。三是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升古驿道森林质量,以森林经营为基础、林相改造为重点,坚持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以森林多功能经营为目标,对马尾松、杉木、桉树等人工纯林提质,增加针阔混交林和复层林比重,把人工纯林培育成珍贵阔叶树种用材基地,实现森林多功能效应。四是提升森林景观。根据立地条件,充分利用不同造林树种花色、叶色和观赏期的变化,结合地方特色灌木,在古驿道两侧山体打造成一个观赏性强、色彩季相变化明显的森林景观。在古驿道两侧及重要节点,从地方特色入手,明确景观主题,走差异化道路,增加古驿道观赏性和特色性。对于村落绿化,结合乡村绿化美化和绿美古树乡村项目,对古驿道两侧的村落进行绿化,因地制宜,体现乡村特色。五是大力开展困难地造林。对困难地造林,适当提高造林标准,选择耐贫瘠、干旱的树种,改善林分的立体条件,早日恢复林地的生态功能。

  三、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古驿道保护运营体系,提升古驿道活化利用价值,实现“高效能利用、高品质体验”

  (一)发动社会参与,深入挖掘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内涵。为深入挖掘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内涵,成立“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协会,指导中山大学等7所高校和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4所科研机构成立古驿道研究中心或实践基地,开展“古道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组织省内相关中高等学校以古驿道为载体,开展各种研学实践活动;编制《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修复指引》,选取部分古驿道遗址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印发《南粤古驿道维护管养工作指引》,进一步巩固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成果,推进古驿道管理可持续性运营。支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开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一-岭南古(驿)道调查与研究》课题,课题组以广东境内的南粤古驿道、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节点为调查研究对象,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分赴各地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野外调查,以从广西、湖南、江西、福建进入广东为主线,按照空间维度、历史维度,将其划分为四条主脉络以及各支线的汇聚脉络延伸海上丝绸之路通融主要节点,串联各片区,明晰古驿道的分布、走向情况以及发展变化特点,探求古驿道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注重收集、研判古驿道沿线不同主体的关注点和利益诉求,以期为分析古驿道保护利用现存问题和今后保护开发利用模式提供决策参考。根据相关地市的申请,组织专家论证,积极指导广州市、汕头市做好黄埔古港、樟林古港的史料、实物收集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进一步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其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名单;持续开展南粤古驿道调查、摸清全省古驿道保存状况、分布情况和沿线文物资源,提升保护级别;举办了“南粤古驿道的前世今生”“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新间发布会,出版《中国南粤古驿道学术文集》《中国南粤古驿道》等书籍。

  (二)整合部门资源,创新探索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一是办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近年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共成功开展42站,经过了38个乡镇、48条村落、4处古港码头,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体验赛事及相关活动,估算产生经济效益约20亿元,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显著。2019年定向世界杯决赛也首次走进中国,落户南粤古驿道,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的260人参加比赛。通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的盛宴,让广东最具特色古驿道和古村落走出广东、走向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广东、了解南粤古驿道。二是办好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活动。分别在中山、江门、佛山、广州、汕尾举行体验赛活动,组织少年儿童走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江门司前中学、江门浮月村、韶关双峰寨、汕尾新山村等地,通过组织现场作画和丰富多彩的现场体验活动,增加少年儿童对岭南优秀传统和南粤古驿道的认识,推动古驿道文化研究、普及、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2019年共举办各类艺道游学活动83期,吸引全省24,387人参与,参加家庭数16,820组,带动人数12万人次,曝光量近4000万次,共计收到有效参赛作品46,158幅。三是办好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选取古驿道沿线地区作为竞赛点,深挖当地历史、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和文化元素,征集并评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历史底蕴与实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将作品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流通。2019年古驿道文创大赛共征集到优秀方案400项左右,吸引50多家高校、企业参赛,评选出优胜方案181项、中标方案37项,顺利落地近20项,其余的中标方案将对接相关企业购买落地。已投入量产的驿道姜茶,鸢飞鱼跃端砚、英德红茶、盘王老爷子的猫衣服等产品已上线售卖,后续将铺往各地市、走进新华书店、省博白云机场文创展馆进行展销。四是积极组织策划展览,组织大赛走进深圳文博展、国际博物馆日、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展会,累计参观人次达1000万以上。文创大赛通过新华社、南方、广州日报等进行宣传推广,单消息点击量57万+,发布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的文创产品视频的传播量30万+。

  (三)深挖资源特色,做好南粤古驿道文旅融合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南粤古驿道研学旅游发展。做好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基地国庆期间文旅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省、市、县三地文化旅游部门积极谋划,在“三师”专业志愿者日夜兼程抓紧保护修复的基础上,结合坪石当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出新的文旅产品,推动各大旅行社策划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学游和团体游。2019年国庆期间,韶关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迎来了1400多名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学校的研学团和普通游客团。通过聆听志愿者和导游的专业讲解,游客们重温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高校和中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教育救国的感人事迹,深刻体会到“坪石先生”老一辈教育家烽火教育、忠贞爱国的精神。二是以古驿道旅游为重点推动全域旅游,加大对各地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指导有古驿道的地市加强古驿道保护,深入挖掘古驿道文化,将古驿道文化融入旅游开发。推动广州市番禺区、江门市台山市两家单位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佛山市高明区等7家单位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支持生态地区发展文化和旅游业,推动实施生态保护“技术补偿”,以粤北生态地区为重点,推动古驿道保护,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古驿道,在开展的培训中,将古驿道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三是结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评定工作,积极引导和推动各地加强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和利用,韶关的“古巷悠悠广府源,驿道长长梅花香”线路、河源东源县的古驿道红色历史文化游线路、和平县古村新韵乡村休闲游线路、连平县的粤赣古驿道魅力乡村游线路、梅州兴宁的古驿道客家人文自然风光线路、江门台山市的汀江华侨文化走廊(古驿道)一日游线路、清远连州的古驿道地下河寻味之旅等线路纳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委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委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0年8月12日

(联系人及电话:郭永振,020-3881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