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全面加强地下水监测成果应用,为“双高”示范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成224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开展监测成果综合应用,逐步将地下水监测成果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问题研究等领域,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考核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先后开展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机理研究和监测示范,建立区域监测网络,为我省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地下水监测面积和技术实现双突破
抓住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广东部分)建设的这一重大机遇,建成了224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实现了对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了“标准化、数据化、自动化、信息化”四位一体的地下水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机制,实现了监测技术由传统人工监测转向自动化监测。该项目获得专家评审组高度评价,荣获优秀评级。每年扎实做好224个国家级监测站点及辅助设施巡查、维护及地下水质采样工作,同时加强对省级328个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与维护工作,确保监测站网正常运转,监测数据完整准确,监测成果全国前列,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下水监测井井口保护装置,实现了野外经验技术创新。
区域地面沉降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我省首次应用InSAR和地下水位自动监测技术对粤东练江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进行综合研究,完成了《地下水监测数据数理分析技术在汕头市潮阳区区域地面沉降灾害成因应用研究》一期和二期,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提供了建议,为韩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省同类型的地面沉降监测和调查起到了指引和先导作用。
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科技创新
探索地下水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形成了可推广的一套利用数理分析技术、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灾害相关关系的技术路线,实现了研究分析方法创新。开发地下水水质评价软件,提高了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数据处理效率,实现了水质评价手段创新。
监测工程站点看护依托地质环境在线巡查APP,开创了由政府部门参与监测设施管理的全国先河,实现了运维工作管理创新。加强地下水监测信息宣传,面向公众研发地质环境信息服务APP,实现了数据应用服务创新。
数据成果应用多元化高质量惠民生
将地下水作为重要的资源环境要素来监测和保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基础数据综合研究,利用地下水水位、水温和水质等监测数据分析站点覆盖范围内的地下水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加强多尺度信息共享与应用,每年向省生态厅提供76个地下水考核点位的水质情况,为我省地下水环境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监测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服务与技术支撑。
推动监测工作宣传服务,依托广东自然资源、南方号、广东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等微信公众号及网站强化地下水宣传,研发面向公众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APP,地下水资料共享更加高效、个性化。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总站将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支撑服务。以“双高”示范省建设为抓手,推动地质环境监测事业迈入新征程。
优化完善全省地下水监测网,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二期建设提前谋划部署,切实加强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为省厅统筹山水林田湖海草系统治理,支持大湾区、示范区“双区”发展,争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示范省建设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加强全省552个地下水监测站点运维、监测和数据成果管理工作,掌握全省地下水水位、水温动态变化、水质变化趋势,将地下水监测数据库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开展广东省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重新计算和评价地下水情况,尤其是重点查明大湾区和海岛地下水资源情况、应急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量,并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采用探采结合井供水方式,解决局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和海岛地区饮水难和不安全等问题,并建立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区。
进一步整合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包括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等部门数据整合以及多年数据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