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工作夯实耕地保护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六个严禁”,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也发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三调”作为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摸清耕地数量、质量、类型及变化等,夯实耕地保护的基础。
数量:“三调”将耕地分为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水浇地及依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旱地,并对不同类型耕地数量、面积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三调”目前已进入全面收官阶段,于10月底形成初步数据成果,掌握各类耕地数量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质量:为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三调”从自然地理格局、土壤环境条件及生态环境条件等不同层次改进了耕地质量分等调查评价方法,形成了新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方法体系。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是“三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格耕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在完善粮食保护措施,强化耕地质量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类型:“三调”按种植形式将耕地分为种植非粮食作物、粮与非粮轮作、休耕、林粮间作等不同种植属性类型,细化调查了谷类、豆类和薯类等粮食作物及蔬菜、棉花等非粮食作物。同时,利用堤坝、高水位、林区等数据对“三调”耕地图斑进行套合,分为河道耕地、湖区耕地、林区耕地等细化类型,不同类型的耕地调查为以后合理利用耕地及种植结构优化打下良好基础。
变化:结合“二调”以来历年耕地数据,“三调”新增未耕种、即可恢复、工程恢复等指标,对耕地等变化情况作出详细统计及分析。“三调”通过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准确预判和有效控制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带来的粮食产能损失提供支撑。
我国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三调”工作者以身作则,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供科学决策的支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