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江门开平: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打造历史文化特色镇

时间:2024-03-18 15:39:55 来源:本网 文号: 【字体: 【打印】

  开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自2021年1月获批纳入全国第一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名单以来,围绕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坚持问题导向、资源导向“两个导向”和“持续发展闭环”的基本思路,以塘口镇9个行政村为基本实施单位,因地制宜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风貌提升等五个大类、共计37个整治项目,总投资4.62亿元。目前各项目均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的进度计划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已完成项目21个,正在建设项目14个,预备开展项目2个。力求以土地整治促进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经济效益反哺土地整治,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历史文化特色镇,达到“农旅融合振乡村,共建共享惠民生”的总体目标,努力争创省“百千万工程”示范。

  一、组织统筹引领全域规划“一盘棋”

  1.高位统筹协调,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成立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1个领导小组办公室+1个工作专班+3个项目小组”的组织架构,强化县镇村三级联动,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和审核全域政策,市自然资源局参与指导,塘口镇政府负责组织规划编制,各村两委班子全力配合,定期召开项目例会,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统筹碎片化土地资源,系统实施农用地整理、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推进乡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2.科学规划编制,探索“多规合一”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规划先行、问题导向”的规划理念,开展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聘请专业公司作为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服务单位,依托镇内世遗文化、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要素,统筹规划整治区域,优化空间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和决策机制,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公告公示等方式,全面掌握试点区域内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整治潜力和村民的需求,积极听取相关利益方、村民、专家学者及各级政府部门意见建议,科学谋划整治项目,提高整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夯实乡村振兴发展自然基础,高位编制《开平市塘口镇村庄规划优化提升(2020—2035年)》《开平市塘口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以及《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强化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的协调衔接,牢牢守住“三条红线”,持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

  3.多方协同联动,构建良性发展闭环

  采取“县市协调、镇村实施、多方平台、有序推进”的实施模式,引入文旅集团联合属地政府组建实施平台,通过国资牵头,保障试点项目前期资金投入,并提前介入整治项目运营,有效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营脱节问题。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发展闭环,全面整合上级财政涉农资金,引入社会资金。目前,通过国企融资、专项债券、地方政府自筹等方式落实资金约2.99亿元,各类政府资金已落实2.39亿元、企业自筹0.6亿元。在该机制的有效运行下,通过垦造水田、拆旧复垦整治项目指标收益和运营收益补充农用地整理、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资金,提升了乡村风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和文旅资源游览价值,形成塘口镇全域旅游格局,并且试点项目的直接收益(包括土地资源收益、盘活经营性资产收益及政府参建项目运营收益等),在扣除各项政府投资成本后仍有5000多万元盈余,试点资金达到有效平衡。

  二、“三生融合”激活零散资源“一池水”

  1.开展农用地整治,打造高效益生产空间

  实施垦造水田、大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及耕地保护的农用地整理项目,将1070亩可调整地类、园地及其他草地等地类适宜地改造为水田。推进465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机耕道、灌渠等基础设施,把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田。预计形成水田指标约880亩,获得水田指标收益约2.6亿元。在连片农用地核心区域建设北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将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有机结合,打造集农业生产、农旅观光体验、农产品加工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预计可促进800亩农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产品价值提升,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2.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高位推进旧圩、升平、潭溪污水处理厂建设,高标准开展潭溪墟厕所改造工程项目,持续完善镇域基础设施,巩固美丽圩镇建设成果。围绕世遗廊道周边村落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在南屏七石村进行乡村景观再塑,优化提升村口景观风貌,打造世遗廊道旅游节点;以中国传统村落仓前村为主体,对仓前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及风貌提升,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为仓东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夯实基础,实现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

  3.开展水系综合整治,打造高颜值生态空间

  实施泥海河交流渡至岐兴段治理工程,对河道河堤进行清淤疏浚、加固修复,通过实施碧道建设项目,构建立园—塘口旧墟—自力村水系碧道,串联散落的文化旅游点和碉楼村落,系统改善乡村水系生态环境。预计将集中整治池塘64口、整治沟渠6.9公里、新建碧道6.9公里,实现3.2公顷生态用地的保护和修复。

  三、“文旅融合”共绘乡村振兴“一幅画”

  1.创新建筑保育方式,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推进世遗碉楼三维模型数字化采集项目,创新结合传统测量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世界遗产点核心区的40座碉楼进行数字化采集存档,建设线上碉楼博物馆,多渠道宣传世遗文化。重点推进以敬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采取“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托管模式,打造谢创故居和谢永宽故居,整合以敬村红色历史元素,策划“红色文化+碉楼文化”红色游线,实现红色文化和文旅业态融合发展模式。谢创故居启动至今累计接待了37841人次,谢永宽故居累计接待了11324人次。

  2.闲置资源“腾笼换鸟”,文旅文创深度融合

  以“三旧”改造为重要抓手,依托江门(塘口)江澳青年文创基地建设,吸引港澳青年、华侨华人新生代回乡创新创业。完成江门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此间·国际研学空间和塘口空间二期等项目建设,盘活闲置土地118亩,活化闲置旧建筑1.7万平方米,公有物业闲置率已从整治前的80%降低到10.01%,租金从原来的2元/方/月已提升至平均13元/方/月,闲置物业资产价格也翻了3倍;引入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打造集图书展销、研习教学、咖啡厅、宣传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建成塘口人才公寓及人才驿站,帮助解决人才落地的后顾之忧,增强文创小镇人才吸引效应,持续将塘口打造成集华侨文化、碉楼文化、创意文化相融合的青年文创基地。

  3.做优全域旅游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景区碉楼文化旅游区“金字”招牌,把“塘口优品”行政区品牌培育建设贯穿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过程,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游径建设,打造塘口世遗廊道示范段,统筹世遗廊道及周边范围内的核心资源共230项,涉及用地面积1342.18亩,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依托世遗廊道聚力招商引资,形成《塘口镇旅游招商手册》,整合25个招商资源库,引入荣桂坊古村落、泉林水禾田酒店等36个文旅项目,涉及投资额超8亿元。大力培育民宿、酒店、餐饮、研学、文创等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广东省乡村旅游集聚区。目前全镇有17家对外运营的民宿(酒店),其中今年新开业4家;在建的民宿(酒店)7家;计划建设的民宿(酒店)6家。其中塘口空间、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碉民部落、泉岭旅舍、此间·国际研学空间等优质项目更是多次获得省市两级荣誉称号,逐渐形成了塘口特色民宿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