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土地2.7万亩,中山打响破解土地瓶颈攻坚战
2021年,中山市自然资源局落实“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部署,强化土地资源要素保障,与有关部门、各镇街团结一致,聚力攻坚,多点发力,综合施策,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共约2.7万亩,挣取用地指标省提留后达6400多亩,盘活“存量”和挣取“增量”均创近五年新高,拓宽优质产业项目、交通项目用地空间。
工作成效
盘活批而未供用地创新高
2021年,中山全市盘活供应批而未供用地1.56万亩,比2020年增长115.78%,创历年处置批而未供用地数量新高。有力保障了西部外环高速、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推动京东、武藏、明彩以及翠亨新区文旅生态城、码头片区大型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为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打赢交通攻坚战提供坚实用地保障。
闲置土地处置取得新突破
全市盘活处置闲置土地1.14万亩,缴纳闲置费2.41亿元,其中收回闲置土地1900多亩,推动了一大批闲置土地“动起来”,强力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闲置土地,保障了一批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挣取建设用地指标创新纪录
2021年通过大力攻坚顺利完成省自然资源厅“两率”达标工作任务,并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挣取建设用地指标8000多亩,省提留后实际下达6400多亩,比去年下达指标增长69.42%,为破解中山市土地发展瓶颈,向存量要空间增效益积累了成功经验。
土地供应提速增效有新成效
2021年全市共有25宗工业项目通过新供应用地预受理机制实现“拿地即动工”,从土地摘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最快仅用时16分钟,为重点项目落地加足“马力”。扩大区域评估试点范围,探索实施带设计方案出让、“标准地”出让等制度,实现土地资源要素精准配置,鼎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在中山落地开花。
工作措施
多措并举,加速推动批而未供用地“供出去”
持续开展批而未供用地专项清理工作,多措并举及时扫清供地障碍,千方百计推动批而未供用地“供出去”,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提前研判,科学编制用地供应计划
结合市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统筹编制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将具备供地条件的批而未供用地优先纳入,重点保障产业项目、交通设施和公益公建用地,合理安排房地产用地。
专项清理,对症下药扫清供地障碍
持续推进全市批而未供用地专项清理行动,通过全面清理、分类处置、强化督办等措施,加快清理盘活批而未供用地。其中,对不存在供地障碍的,要求限期供地;对存在用地障碍但可以消除的,根据障碍成因分类制订解决措施促供地;对存在用地障碍且无法消除的,以撤回批文方式盘活建设用地指标。
聚焦重点,抓好干线交通项目供地
加强部门联动,切实加快交通设施用地供应。对内,统筹协调中山局利用、审批办、管制、征管、登记中心、信息中心等部门和各分局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对外,主动衔接相关单位共同组织供地材料,内外呼应,及时消除供地阻梗,短时间内完成9000多亩交通用地的供地任务。
部门协同,共同破解招商难题
完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将2021年度供地计划中的3700多亩工业用地更新纳入“土地超市”,同步向有关部门推送工业用地信息,共同督促产业项目供地,对暂未落实项目的用地与招商项目匹配对接,解决“有项目无地、有地无项目”难题。
分类施策,强力激活闲置土地“动起来”
对于涉嫌闲置土地,把促动工作当作闲置土地处置的原则,通过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倒逼产权人加快闲置土地处置,让闲置土地“动”起来。
动态巡查,加强供后监管力度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巡查机制,按月定期下达巡查提醒及任务清单到各镇街,督促镇街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推动土地供后动态巡查常态化,对已供用地开发利用情况及时掌握,对用地违约情况提前预警,实现早发现、早处置、早销案。
搭建平台,提高闲置处置工作质效
组织各镇街全面清查梳理辖下供而未建用地,形成全市供而未建空间数据库,初步建立家底台账。上线闲置审批业务系统,分批对镇街和分局经办人员进行实操培训,为实现闲置处置提质增效和强化市级统筹监管搭建起有效工作平台。
分类施策,加快闲置土地有效处置
督促各镇街及时开展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分类施策,做到有效处置。对政府原因闲置土地,压实镇街责任,尽快消除闲置原因后动工开发;对规划不符的,通过调整控规,或是积极引导产权人按规划功能开发;对自身原因闲置土地,督促产权人缴交闲置费后限期开发;对政府原因难消除的,积极采取有偿收回、无偿收回等方式,避免闲置土地久拖不决。
动真碰硬,强力破解历史遗留问题
2021年以来,中山局锚定目标不放松,加快推进历史遗留闲置问题的处置工作。督促相关镇街成立工作专班,集中精干大力攻坚,抓细抓实处置方案,实施精准整改。对可动工开发的用地,加紧推动项目进场施工,达到动工开发标准;对闲置原因难以解决的用地,推动收回土地使用权,双管齐下,消除了一批历史遗留闲置土地。
制度创新,深入推动土地要素高效精准配置
2021年以来,中山局紧紧围绕破解产业项目落地难题,深入推进用地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建立新供应用地预受理长效机制,扩大区域评估试点范围,创新制定带设计方案出让、“标准地”出让等政策制度,有力推动土地供应提速增效,做深做细做实用地服务工作。
建立预受理长效机制,推动“拿地即动工”成为“新常态”
通过模拟审批、并联审批、信息化审批和导办式审批不断推动预受理机制提速增效,切实保障新供应用地预受理机制高效运行。2021年,中山局相继推动25宗工业项目通过预受理机制实现“拿地即动工”,从土地摘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最快仅用时16分钟。
推动完善区域评估,降低企业拿地成本
指导翠亨新区完成中山市首个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评估,同时,扩大区域评估实施范围,将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古镇镇、港口镇、板芙镇等纳入新一批试点范围,加快区域评估成果编制,进一步降低企业拿地成本,助推产业项目加快落地。
中山创新实施带设计方案出让,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研究制定出台《中山市建设用地带设计方案出让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土地供应新模式,推动火炬开发区武藏项目成为中山市首宗带设计方案出让案例,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城市品质。
探索试行“标准地”出让,推动落实“熟地招商”
中山局牵头制定出台《中山市“标准地”出让实施方案》,探索实施“标准地”出让,推动三角镇、坦洲镇两宗工业用地作为“标准地”出让试点,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项目与用地匹配率,推动落实“熟地招商”。
未来,中山局将持续深入推进用地供应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加快落实区域评估、预受理、“标准地”和带设计方案出让等政策制度,进一步推动供地提速,提升用地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项目“拿地即动工”。
二是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配合市政数局建立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健全跨部门管理和服务机制,形成部门之间、市镇之间紧密配合、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推动项目引推管理提速、提效、提质。
三是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市场,提高土地要素市场配置效率,加快中山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建立“中山看地云”,推动“云招商”。利用数据治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梳理,建立“中山看地云”,筑巢引凤,将具备供地条件的存量建设用地入库,招商部门、各镇街政府通过平台实施标准地“云招商”,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助力中山市“招大商、大招商”,为建设“美丽中山、湾区中心、投资热土”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