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广州海珠区分局统筹基层自然资源治理 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1-06-11 15:26:53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 文号: 【字体: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谈话时强调:“各部门既要按照自身职责抓好新发展理念涉及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也要综合考虑本部门工作对全党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作用和影响。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区(县)级自然资源部门既是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然资源治理工作的贯彻者、推动者,也是直面现实和基层治理的反馈者、探索者。


位于广州市区的海珠区,是一个被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岛区。要在这90余平方公里的岛区上推动实现空间布局、资源治理、集约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围绕发展、生态、民生三大主题,重点研究新发展理念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上的落实举措,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谋划自然资源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面临基层难题,考验“绣花”功夫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和有限的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矛盾突出,加强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基层自然资源治理仍存在四个问题:一是部分土地利用低效粗放;二是城乡规划建设仍存在“三重三轻”(重城市、轻农村,重发展、轻保护,重新城、轻老城)现象;三是自然资源有限,用途管制刚性约束与建设需求矛盾突出;四是城市职住功能分离,休闲空间和公共服务配套存在短板。


海珠区土地利用率超七成,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较大。既有国企旧厂、批发市场、村工业园等老旧产业业态,也有琶洲高新区渐具规模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既要深化城市更新工作,又要兼顾海珠湿地的生态维育,同时又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低效存量资源集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这考验的正是自然资源部门的“绣花”功夫。我们必须从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的思维定式中摆脱出来,立足资源禀赋特点,体现区域优势特色,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图片1.jpg

琶洲南区概念城市设计之河涌


围绕“三大主题”,谋划全新发展


落实基层自然资源治理,关键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保等因素,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格局。海珠区运用新发展理念,努力发挥自然资源对促发展、保生态、惠民生的引领保障作用,探索自然资源治理的海珠经验。


一、锚定发展远景,谋划区域高质量发展


转变规划理念。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虽有客观因素,根源在于思想观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应抓好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城市生活便利度、城市生态维育、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等关键环节,着力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海珠区牢记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立足区域功能定位,科学规划产业空间,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有效引导产业集聚,支撑高质量发展。东部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重点打造高新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中部的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承担产学研发展和环湿地品质提升两大任务,西部的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旨在推动老城区再升级。


明确重点取向。面向“十四五”时期,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现代化区域治理和空间管制模式的重点取向是强化“两性”和“两化”,即具备战略性和约束性,实现精准化和系统化。2015年以来,海珠区瞄准琶洲试验区的区位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其建设为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以及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精品。2019年以来,逐步构建了区级规划议事协调机构、片区总设计师、社区设计师的规划编制机制,并在重点片区加强场地精细化设计和街区规划。2020年以来,探索全周期检视土地整备、改造政策、规划实施和产业运营等现实问题,推动广纸片区全周期开发建设和管理。


突出存量规划。海珠区分布着18条城中村,“三旧”建筑低端产业、工业仓储区多,土地增量有限,供需矛盾大。在资源约束背景下,寻找进入存量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最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是当前海珠区区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式。2020年9月以来,随着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推进,海珠区制定了相应配套方案,以土地收储和城市更新“双轮驱动”,强化规划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通过节约集约的用地方式,推动由增量用地为主向存量用地为主的转变。


图片2.jpg

琶洲南区概念城市设计之内河活力街


二、立足生态底色,推进资源全要素管理


重视生态价值。自然资源部门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指导员和守门员的双重作用,既指导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又要严守生态环境保护闸门。海珠区坐拥43公里江岸线和全中国最大的城央湿地——海珠湿地,既是资源,也是挑战。对此,海珠区划定了海珠中央湿地永久保护边界,制定湿地保护条例,落实湿地周边城市设计和风廊视廊等管控要求,严查违法用地和破坏生态行为,同时计划打造30公里环海珠湿地“百年林荫大道”,推进海珠湿地品质提升和周边高质量发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实施综合治理。海珠区拥有前后航道、江心岛、果园、湿地、林田、河涌等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资源,但自然生态与工业片区交织,生态格局较为零散。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加强自然资源综合治理,推动各类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系统保护与系统修复。


落实监管责任。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大,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和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一要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区(县)级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和自然资源部门监管责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二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力度,落实“增存挂钩”制度,加快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盘活和处置,探索推进城市低效用地和农村集体留用地高效开发利用。三要狠抓违法用地整治工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坚持刚性执法、协同执法、阳光执法。


三、服务民生需求,提升居民共生性空间


扩展公共空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毋庸置疑,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对人的发展要求研究不够,导致城市治理“见物不见人”、生活空间“滨水不亲水”。因此,要合理布局“三生”空间,不能为了生产空间而挤占生活、生态空间。海珠区沿珠江两岸划定100米、200米分界带,依次布置公共、产业与生活三种空间。同时,完善道路网络和交通微循环改造,实现“对外连通、对内畅通”,落实教育、医疗等公服设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推动产城融合。为实现琶洲试验区高品质产城融合,海珠区牵头开展面向产城融合的系列规划,着力抓好两个优化。一是优化产城关系,以人本主义为导向,实现城市的功能融合、结构匹配,为促进片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二是优化职住关系,合理预测产城规模,合理安排通勤交通,构建公服配套设施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提供高标准空间载体。


优化审批流程。不断优化规划建设许可审批服务,落实“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出台交地即开工的实施举措,进一步落实“用地清单制”“豁免制”。围绕“线上一网、线下一窗”,不断优化不动产登记办理流程,办理时长以分钟计算,已实现企业不动产转移过户1小时办结、企业抵押登记1天办结、不动产登记与供水供电供气1窗办理。


图片3.jpg

党员示范岗为办事企业排忧解难


没有科学有效的自然资源治理,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将继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行动践行使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自然资源为基,探索基层自然资源治理的海珠经验,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海珠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