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提速、增效!东莞市自然资源审批业务改革制度创新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以机构改革体制动能释放为契机,深入推进自然资源审批业务流程融合再造和改革制度创新,高效促进项目投产建设,全力助推“东莞速度”再度提速,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为投资松绑。
一、业务流程再精简融合,“全链条”提升审批效率
按照“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的改革要求,以“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提效率”为目标,重构规划用地审批流程。相继完成了用地预审和选址、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工程建设许可、区域评估、联合测绘等方面的流程整合,涵盖了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的核心流程。
(一)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业务全面融合。将原国土、规划部门分别实施的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业务融合改革,实行一张表单申请、合并办理,申报材料从16+9项减少到8项,申报材料核减为原来的1/3;审批时限从法定20+20个工作日、承诺10+5个工作日压减为8个工作日,核减为原承诺时间的1/2,显著提升东莞市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业务审批质量和效率。截至9月30日,已受理106份、办结48份、退件52份、在办6份。
(二)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业务合并办理。根据“多审合一”的改革要求,启用新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同步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书。牵头制定《东莞市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并联审批工作程序》,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4个事项,由串联审批调整为并联审批,明确并联办理时限为10个工作日内。进一步缩减审批时间。截至9月30日,全市共核发345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工业仓储用地“三合一”改革。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为主线,全面整合国有工业、仓储用地的使用条件、规划条件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三项业务,按照 “一表申请、同步办理”的原则,实行并联审批,审批时限从38日压缩为8个工作日,提速80%。截至9月30日,全市已累计办理工业仓储用地(含工改M0)变更土地使用条件业务190宗,面积11276.2亩(其中提容142宗,面积6573.2亩),累计增加工业厂房建筑面积523.4万平方米,超过2019年全年总数的2倍,有效推动全市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
(四)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并联审批。按照“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模式,实行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并联审批,审批材料由原本的37份压缩至11份,审批时间由原来的55天压缩至15天(绿色通道项目为12个工作日);同步出台办事指南,让建设单位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图纸格式和标准、技术审查要求及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建设单位“少走弯路”。截至9月30日,已受理1114个建筑类项目申请,其中办结342个(此数据不包含松山湖、水乡功能区)。
(五)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区域评估制度。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具有共性的压覆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危险性、节能、水土保持等事项开展区域评估,提前完成建设项目开工前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前置性评估评审工作,形成整体性、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并依托线上区域评估系统实现成果共享,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查落地。探索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土地资源和技术控制指标清单”制度,将各部门管控事项一并纳入土地出让条件,明确管控要求,加快项目落地效率。
(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联合测绘”实施。联合市住建、人防等部门制定了《东莞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测绘实施方案(试行)》,对东莞市范围内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在竣工验收阶段涉及的规划条件核实测量、人防测量、不动产测绘实行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截至9月30日,联合测绘试点申报项目为19个,已完成全流程网办的项目1个,部分完成的项目7个,其中黄家圣幸生物中医药研发生产总部项目仅在6个工作日内即完成联合测绘网上申报、质检、成果数据共享。
二、规划用地政策再创新突破,全方位打通项目落地制约
围绕规划调整、方案审查等制约项目快速落地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强改革创新,打通制约项目快速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一)创新规划管控政策。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同时,印发实施《关于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时期现行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过渡期“两规不一”用地规划一致性处理路径,对民生设施、重点项目等“十大类”项目建立服务机制,保障过渡期东莞市重大项目“应落尽落”。出台《东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管理办法》,将产业项目的建筑高度、密度、绿化率以及公共设施的容积率等作为指导性指标,减少控规调整,推动产业项目和公共设施快速落地。制定《东莞市密度分区管理技术标准(试行)》,建立 “一张图+一公式”为核心的密度分区管控机制,推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截至9月30日,累计为东莞市产业项目办理土规调整31宗,涉及面积2008.551亩;累计办理控规调整135宗,涉及面积超4588.1亩。
(二)创新闲置土地处置政策。针对东莞市闲置土地处置 “处置刚性大、处置流程多、无偿收回难”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东莞市闲置土地处置方式,对因混合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实行征收闲置费和限期开发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处置。目前已对盛龙物业投资有限公司等4宗闲置土地采取混合方式处置,提高处置效率,缩短处置时间。
(三)创新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政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用地使用权带方案出让,竞买人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完成不动产权登记后,即可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无需再进行设计方案审查,减少报建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实现“拿地即可开工”。实施产业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完全告知承诺制,遵循守法、公开、诚信的原则,取消实质性审查,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限从15个工作日进一步压缩为5个工作日,再次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四)创新城市更新方案审批政策。不断深化城市更新审批改革,制定《东莞市城市更新单元(项目)“1+N”总体实施方案审批操作细则(试行)》,实行“一次过会,全程通行”,审批环节由6个缩减为1个,整体审批时限由1-2年缩短到6个月内,整套纸质报批材料由8套精简为3套。配套出台《东莞市“工改工”单元(项目)改造方案委托审批业务指引》,进一步将“工改工”项目方案审批时间缩减至3个月,显著提高东莞市城市更新方案审批效率。截至9月30日,共批复27宗项目“1+N”总体实施方案和16宗项目改造方案。
(五)创新历史违建产权补办政策。制定印发《东莞市历史遗留产业类和公共配套类违法建筑补办不动产权手续实施方案》及配套实施细则,破解历史违建产权补办业务耗时长、行政处罚高、业务限制多等问题,加快盘活东莞市存量产业空间,完善公共配套。截至9月30日,各镇街(园区)已受理纳入台账的申请约130个项目,559幢建筑物,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三、服务机制再优化完善,全面推进审批提速增效
东莞局不断创新自然资源审批服务机制,依托信息化技术建成线上业务平台,完善自然资源审批业务服务保障,进一步推进审批提速增效。
(一)建立“绿色通道”,做好快审快批。创新审批服务机制,采取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快审快批的方式,全力推进东莞市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等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实行并联审批机制,对配备增资扩产专项指标的项目,允许同步将用地报批、控规调整和供地方案等一并上报审查,实行并联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实行容缺受理机制,对重大项目、配备增资扩产专项指标的项目,在核心材料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允许容缺受理、先行审查,边审查边补充材料,尽可能缩短项目上报审批时间。如供地审批时,土地出入库审批在签订出让合同前完成即可,不再作为挂网交易的前置材料。实行快审快批机制,重大项目的控规调整方案优先审查,调整方案公示过半即可报市规委会审议,无需等待公告完成。调整方案技术稳定后,可先行以公函形式出具规划条件,办理后续供地审批。截至9月30日,已办理绿色通道审批28宗(不含松山湖功能区和水乡功能区),涉及面积2283.3亩。
(二)建成“多规合一”协同系统和“一张蓝图”功能。东莞市“三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已在同一空间坐标(2000坐标系)下囊括基础现状数据图层、三规合一核心数据图层、部门规划数据图层等31个数据图层,实现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和规划信息共享;“一张蓝图”功能已实现与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和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对接,可在建设项目审批前期落实投资、预选址、用地指标等条件,着重破解规划打架、部门互为要件、项目无法落实的问题,加强多部门协同审查,提高审批效率和准度。
(三)建成线上业务审批系统。全力实现自然资源审批业务全流程线上运行,切实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网上办、马上办”,已上线运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市政类)、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等14项线上审批业务和13项线上内部业务,实现业务申请、受理、审查、审批、出证全流程线上运行,高效实现科室协同和市镇协同,显著提高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