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广州市优化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0-05-20 11:12:47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文号: 【字体: 【打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才能保护自然。2020年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紧密围绕“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通过线上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云科普”,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这是近年来广州市首次将“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主场活动转到线上。

  为了让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珍爱地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结合地球知识科普,以《从敬畏自然、保护地球的角度看待人类健康》为题录制讲课视频,在“新花城”APP、“广州日报”APP、该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播放。同时通过发起“4.22世界地球日”线上答题有奖互动,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地球日期间,广州在地铁、机场等场所还播放了自然资源部地球日宣传MV《我们属于大自然》,营造了良好宣传氛围。


  近年来,广州高度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做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生态廊道规划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地质灾害防治、耕地保护等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亮点一: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守护良好自然本底

  按照自然资源部在广州市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相关部署,广州市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送审稿,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该规划经修改完善,目前部、省正在审查。

  《总体规划》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握广州“山水城田海”良好自然本底,强化底线意识,严格管护自然生态网络,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建立全域空间管控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总体规划顺应自然地理地貌,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构建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保育市域九大生态片区,建设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强化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意识,强调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系统性思维,以珠江水系为脉络,以流域空间为载体,统筹森林、河涌、湖库、湿地、农田等自然资源系统保护利用和治理。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要求,明确森林、水、耕地、湿地、海域等重要资源的核心指标、空间布局、管控保护内容和治理要求。

亮点二:三级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稳步推进

  从2000年以来,广州市持续积极探索生态廊道理论研究工作,2000年、2007年两轮战略规划及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均将生态廊道列为重要的规划内容。2014-2017年,我市编制完成《广州都会区生态廊道总体规划与东部生态廊道概念规划》《广州市生态廊道总体规划与生态廊道规划建设指引》,确定了市域生态廊道“三纵五横多廊”的总体布局,确定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体系等内容,为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奠定了基础。

  目前正积极推动生态廊道总体规划在详细规划层面的细化落实工作,主动跟进生态廊道地区重点项目规划建设,2019年全年共完成100多项重点项目控规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服务,建立台账并跟踪重点项目控规编制,推动生态廊道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细化落实。同时,从2018年起持续开展实施评估工作,结合已批控规传导评估、现状调研、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梳理总结,对生态廊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提出实施建议。

广州市三级生态廊道体系

亮点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广州市土地消耗率(每增加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2011年的13.67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8.29公顷,下降39.4%,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国第四位,建设用地地均GDP在全国仅有的3个建设用地地均GDP高于1000万元/公顷的城市中排名第二位。

  积极落实土地例行督察、巡察、审计等工作的整改要求,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并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的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连续多年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2018、2019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2018年,广州市南沙区在激励措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方面获得2018年度国务院督察激励奖励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

  近几年,广州市成功出让轨道交通用地14宗,用地面积188.87公顷,建筑面积484.85万平方米。利用轨道交通存量的车辆段、停车场及站点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实施“地铁+物业”开发模式 ,合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打造轨道交通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此举措既盘活了历史存量用地,又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增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亮点四: 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在2019年开展的全省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为192.41万亩,对比目标任务超额34.58万亩,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135.17万亩,比目标任务增划0.87万亩,超额完成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相关任务,在考核中获一等奖。

  广州市稳步推进耕地保护工作,按照不低于原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实际划定面积的数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2019年12月,全市各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实际划定1.67万亩,全部通过省级质检。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方面,2019年印发无土栽培、有土栽培、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四个门类的《广州市设施农用地正负面清单》,细化农业用地分类,按三种情形(原地类、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理,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修订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我市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缩短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工作办理时限,简化报备程序,增加关于设施农用地的变更、续期的规定。为应对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稳定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供给,广州市落实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生猪养殖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通过取消生猪养殖设施农用地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一定条件下允许提前用地等多项措施,重点保障生猪养殖设施项目用地。

  积极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0年,根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通知》要求,白云、黄埔、从化和增城区4个区共申报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编制了试点方案并经区政府、市政府审核同意,目前已向省自然资源厅推荐报送试点方案。

亮点五: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广州市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断裂构造发育、基岩类型复杂、土体工程性质不良,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加上我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2016至今,全市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463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556处。

  近年来,广州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明确了市、区应急管理和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进一步夯实。同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拟定了《广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广州市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所有行政区均有专业地勘队伍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并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抢险调查设备,快速有效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2016年以来,广州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对各种途径报来的疑似地质灾害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截至2020年3月,共接报疑似地质灾害1057宗,出动应急调查5000余人次,灾情险情得到有效处置,全市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从村、镇、区逐级建立监测体系,逐一落实责任人及专管员并针对新增隐患点及时落实监测专管员。依托群测群防体系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整改,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对群众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十三五”期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制作了《懂辨灾、学避险》《遇灾不乱、安全自救》《定期监测,科学预防》等5篇地质灾害防治公益视频动画,在全市公交和地铁上多次播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和场景体验,向群众介绍了对于突发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科学避险、自救方法等内容。此外,还制作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墙15面,分别在从化区、增城区、白云区公开展示;制作了地质灾害科普系列漫画读本4000余册,向群众发放,不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推进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及预警预报。“十三五”期间,广州市逐步对全市威胁人数较多、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专业监测,目前已落实7处重大隐患点的自动化监测工作,实现实时监控。同时,建立规划资源、气象、广电等部门联合发布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2016年至今,全市共发布地质灾害四级以上预警527次,其中三级预警135次,同步在电视台播出66次,发出预警短信10546条。

  持续推进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目前已完成广州市地面沉降及岩溶地面塌陷调查评价及规划应对策略,广州市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广州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已完成花都区、白云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六个行政区的调查工作,预计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剩余五区调查工作。

  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广州市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按照轻重缓急有序全市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2016年以来,全市共治理了442处隐患点,解除8419名群众安全威胁,避免经济损失约3.17亿元,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依托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群测群防人员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标准化、信息化、便捷化。开发构建和充分利用地质成果共享平台—“地质随身行”手机应用程序,实现地质成果数据实时共享与查阅和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的采集、监测和查询等功能一体化,大幅度提高野外作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