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2019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位居全国前列
中山市土地开发强度达39.3%,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有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四个统筹”机制,系统重塑国土规划管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土地碎片之困。根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全省2019年度行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结果的通报》,中山市综合指数值为71.76,居全省第7位、全国第26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初显。
一、主要评价指标情况
本次评价工作以2018 年12 月31 日为评价时点,评价范围覆盖全市6个区和18个镇,以统计年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相关数据为评价基础,采用统一的定量指标(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GDP 等指标)及相同的权重值,测算得出综合指数值,并将评价结果上报自然资源部,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进行排序。通过比对主要评价指标,中山市土地资源利用呈现“三增一降”的特点:
(一)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不断增强。2018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64883.94公顷,同比增加497.94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率为0.77%,同比下降46.53%。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5102人/平方公里,同比增加39人/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单位人口承载量持续增加。
(二)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2018年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58.16万元/公顷,同比下降3.68%;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514.64万元/公顷,排名全省第6,同比提高4.54%,地均投入下降而地均产出升高,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
(三)单位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地耗大幅降低。2018年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为105.81平方米/人,同比下降179.99平方米/人,下降率达62.9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2.57平方米/万元,同比下降36.70%。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0.47平方米/万元,同比下降31.88%,人口和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消耗的依赖度逐步减少。
(四)存量土地使用效率逐步增值。2018年存量土地供应比率为6.56%,同比提高51.40%;2018年城市批次土地供应比率62.72%,同比提高0.72%,土地闲置率1.44%,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断提升。
二、对策建议
虽然中山市人口经济增长消耗用地量正逐年减少,但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仍持续增加,加上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此,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服务“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的发展大局,提升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为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夯基垒台。
(一)建立“四个统筹”新机制,实现资源要素精准配置。一是统筹规划“一张图”。高质量编制和实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落实总规、控规、村规、专项规划等“编管用”,推动“多规合一”,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二是统筹土地规模“一张网”。落实过渡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全面统筹11.1万亩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先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增资扩产工业项目、瓶颈路、“三旧”改造等项目。三是统筹土地供应“一盘棋”。制定实施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系统安排供地类别和开发时序,保障组团发展、重大产业平台、大交通、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四是统筹土地储备“一本账”。坚持“先土地整备后开发项目”的理念,加强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资金计划、储备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围绕重大平台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快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经营性用地收储,动态更新储备土地台账。
(二)用好存量盘活“三叉戟”,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一是开展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全面摸清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底数情况,结合控规修编工作,加快消除一批用地的供地障碍和闲置原因,年内清理整备具备供地条件6000亩,分类处置闲置土地6000亩。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和土地供应统筹。整合了全市新增与批而未供用地信息数据库,将具备供地条件的用地建立“产业用地超市”,并推送给市商务、发改、工信部门及各镇区,服务高质量招商和项目落地。三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大力实施镇村低效工业园改造工程,加强对小榄、古镇、横栏等重点镇区指导,重点抓好岐江新城范围内旧村庄改造,年内推动新增实施改造用地466.7公顷,其中改造旧厂房233.3公顷,为制造业发展腾挪用地空间。
(三)坚持改革和发展“两手抓”,发挥政策黄金效应。一是紧抓国家土地审批权、土地计划管理等改革机遇,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争取省级用地指标保障,指导各镇区加快征地拆迁和用地报批进度,第一季度用地指标使用率达60.79%,排名全省第3。二是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线保障25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规模,拟定《关于统筹用地保障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新增用地、存量用地、供地优惠、提升效率等四方面提出了九条务实举措,保障制造业用地供给。三是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的“四合一”改革,实施“土地资源和技术控制指标清单制”和“豁免制”、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制度,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四是创新用地预审新模式。研究在规划报建、施工许可、工程招标等环节实行预审,完善材料后再批复正式审查意见,缩短项目前期办理时间,实现“拿地即可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