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想方设法做好重大项目服务保障促进企业复工复产
根据市委市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和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将重大项目服务保障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举全系统之力精锐尽出,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保障。
一、防疫项目允许先行用地。在全省疫情防控一级应急响应期间,疫情防控相关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可同步办理规划、用地等手续,并在疫情结束后6个月内完善相关手续。对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卫生设施项目,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禁止建设区的前提下,可视作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建设项目,按符合规划先行办理相关手续,在疫情结束后6个月内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修改手续。
二、全网办理确保安心审批。紧紧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思路,围绕“网上申报、网上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目标,充分依托市一体化平台网上报建系统、自然资源局规划业务网上报建系统,构建自然资源全流程业务网上审批体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不断扩大网上业务办理范围。目前已实现控规调整、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类)、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书全流程网上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不断优化网上业务审批流程。通过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办理,受理申请不再受时间限制,简化报建渠道;通过市一体化平台限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替代原相关部门分别出具意见的做法,切实减少企业跑动次数,提高审批效率;简化核心材料清单,压缩审批时间,企业办事更高效。
三、全面改革释放政策红利。一是简化工业仓储用地改变用地条件办理。全面整合国有工业、仓储土地使用权条件变更、《规划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三项业务一份表单、一套材料、一次审批、同步出证,将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8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审批时限提速80%。二是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并联审批。在项目工程建设许可审批阶段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模式,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时,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审查设计方案,按需统一征求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人防、气象、属地政府等相关部门意见,无需建设单位单独报送相关部门出具审查意见,申请材料由原本总共37份压缩至11份,审批时间由原来55天压缩至15天。三是合并办理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合并预审与选址业务,优化审批流程,减少进出材料和程序,减少办理环节和时间,减少电子签章制作程序等方式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合并业务办理系统,统一审批平台,明确业务规则,规范业务标准,提升审批效率及质量,提高企业和群众切实获得感。四是分级分类精细管控空间资源。进一步细化东莞的密度分区管理,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疏密有致原则,以“一张图+一公式”为核心内容,以“分级分类”的方式精细管控容积率,精细管控土地资源,全面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适度提高城市开发总量,从而更好地支撑东莞未来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为重大项目发展预留空间。
四、全心全意做好服务保障。根据重大项目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综合服务体系,全方位支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强化重大项目事前介入机制。①提前审查。重大项目、重大预备项目准入审查阶段,提前对用地规划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出具规划选址意见,确保项目选址符合空间规划、符合准入条件,引导重大项目选址尽可能避开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尽可能少占用耕地特别是水田,从源头上减少重大项目服务保障中的阻碍。②分级分类。结合重大项目类型,将省重大项目、市领导督办项目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关注、重点跟进,强化统筹协调、强化跟踪督导。③完善台账。建立重大项目自然资源规划调整、用地报批、供地审批、方案审查等全流程工作台帐,落实责任,一跟到底。二是强化重大项目事中督导机制。提前制定重大项目自然资源工作指引,结合项目的用地规划现状,明确项目需办理的自然资源业务环节和办理要求,指定专人与用地单位进行一对一的对接,当面做好沟通解释。对重大项目申办用地报批、土地供应、规划许可等涉及自然资源审核审批事项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负责,提供“贴身”指导。根据项目类型,区分不同的督导频次,做好工作督导。三是强化重大项目事后评估机制。积极征询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项目业主等单位意见建议,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针对同一项目不同环节、不同项目同一环节的审批情况进行评估,对比审批时间、对比审批流程,评估业务服务保障绩效。定期将全流程、各环节绩效评估结果,做好预警反馈,督促整改,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