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最严格”主基调毫不动摇——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
当前,中国正处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进行中,“六保”“六稳”的新任务考验着政府执行力。如此背景之下,我们迎来了第3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这一主题不仅准确阐释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还唤起我们对土地问题更为深刻的思考。
土地乃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土地制度是我国的基础性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要充分认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30多年来,《土地管理法》历经4次修改和完善,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我们确立并不断完善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框架。疫情之下,粮蔬供给充足成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我们的耕地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种底气与自信,归根结底来自我们最严格的制度。
之所以反复强调“最严格”,取决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底子薄、基础弱”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多,土地质量总体不高,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的过度开发、无序利用和粗放浪费,不仅威胁着耕地保护红线,还影响着生态系统稳定。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土地污损、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原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土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站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大国土”视野上,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理解“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深刻内涵。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势头依然强劲,土地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当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拿出了“宁要数据的真实性,不要虚假的一致性”态度,着力掌握翔实准确的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将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全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着力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国土生态修复将各类土地资源纳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范畴,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体统筹全域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管护。“放管服”深化改革下放建设用地审批权并推行土地计划管理改革,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新增用地指标配置与存量土地处置挂钩,有效提高了精准性和灵活性。这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地,将严防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牢牢守住关乎十几亿人“饭碗”的耕地红线,有助于“六保”“六稳”目标的实现。
对于各类自然资源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就是一个“严”字。节约集约用地与严守耕地红线,实质是同一个问题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都是当前“稳市场”“保民生”的大事。节约集约用地可以有效避免对耕地的侵占,严守耕地红线也能对各类建设用地形成逆向约束。两者统一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统一于建设美丽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的民族希冀。为此,我们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土地资源。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土地督察制度入法,加大了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的专项督察整改力度。对于用地粗放浪费以及打着各种旗号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也将加大执法查处与追责问责力度,将“严”字落到实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呼吁每个人都能拿出对国家和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将“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转化为自觉行动,共同守护好人与自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