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长城”永葆健康
它是跨界明星,一脚踩着陆地,一脚踏入海洋;它是带货能手,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碳水化合物;它是社交达人,“朋友圈”遍及鸟、昆虫、贝、鱼、虾、蟹类及附生植物;它是无名英雄,能抵抗台风掀起的涌浪,减弱登陆风力,默默地促淤保滩、守护堤岸。它就是202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角——红树林,守护着蔚蓝大海的生态卫士。
但是,对于红树林,很多人并不熟知。我们常说,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保护红树林,同样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红树林。
6500万年前,红树林出现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之后逐渐成为世界“居民”。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岸,到美洲、西印度群岛及西非海岸,只要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滩涂,都留下了红树林的足迹。在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香港、台湾有少量分布,澳门、浙江有零星分布。
红树林虽然只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的0.7%、全球陆地面积的0.1%,但其给海洋生物提供的食物却占到全球沿岸生态系统的一半。它见证着海陆变迁,守护着海洋生态,并敏感于海平面的升降,能率先响应气候环境的变化。正因如此,它常被称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被视为反映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一面镜子,被看作守护海岸的“生态长城”。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维护生态系统方面,红树林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海上森林”的生态功能要得到百分之百体现,就必须与其周边的“战友”——陆地森林、红树林林缘滩涂、潮沟、海草场、珊瑚礁等团结协作、共生共存。这意味着保护红树林就要综合考虑整个海岸带,进行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时对红树林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只是对广西而言,也是对拥有红树林的海南、广东、福建等地的要求。
近年来,保护红树林已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自然资源系统,还是沿海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部署,共同发力。从发布“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到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再到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而曾经一度萎缩的红树林面积也有了显著增长。
目前,我国已建立30余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超过8成的红树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此同时,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建各类海洋保护区271处,保护对象涵盖了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沿海各地也在积极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扩容红树林,我国已成为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但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加快海岸带综合治理;我们需要加快推进海洋空间规划编制,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优化海洋空间保护与利用格局;我们需要推进海洋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海洋国土空间资源宝库、经济潜能、环境本底和生态屏障作用,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我们还需要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法治建设,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海岸带管理等方面的立法研究,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海洋生态保护只有与旅游、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开发相结合,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路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正像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写的那样,“在一望无际的麦田,我就站在悬崖边守护着他们。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红树林见证着海陆的发展与变迁,悄然陪伴着人类成长,并用它的方式向人类发出预警。在第12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3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呼吁:做红树林的守护者,让“生态长城”的“绿码”永不褪色,让海洋生态文明的底色永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