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水淡化“解渴”水源短缺——访全国政协委员李琳梅
时间:2020-05-27 16:03:46
来源: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
文号: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今年是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长李琳梅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第3年。3年来,她一直关注水资源安全领域,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建言献策。今年她带来了《布局“国家蓝水工程”,增加新水源,保障水安全》的提案,再次聚焦“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解决水资源瓶颈问题,发挥海水淡化增量水源和优质水源作用,服务民生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李琳梅说。
缺水问题日益严峻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李琳梅介绍,作为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沿海地区缺水形势尤为严峻。
当前,我国主要依靠调水、地表水、地下水来解决水资源问题。但是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面积已达18万平方公里,导致华北平原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缺水、水污染问题,单纯依靠存量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已不可行,必须要转换思路,通过增量水源来破解这一难题。”李琳梅说。
海水淡化可作为增量水源
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被水覆盖,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其余97.5%都是无法直接饮用的海水。因此,把海水变成可饮用的淡化水,是化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把海水淡化水作为主要增量水源的模式,已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亿多人因此受益。”李琳梅说。
结合我国国内情况,海水淡化的诸多优势也逐渐显现。“与南水北调相比,海水淡化具有占地少、投资小、技术灵活、不受气候影响等特点。”李琳梅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从丹江口水库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供水,规划平均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静态投资共1823亿元,占地总面积122.48万亩;若应用海水淡化技术生产100亿立方米/年的淡水,则工程总投资约1370亿,占地仅1.97万亩。
因此,李琳梅提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应将海水淡化作为稳定、优质的增量水源加以统筹考虑。特别是面对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用水需求增加的矛盾,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
布局“国家蓝水工程”
那么,如何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应对用水危机?李琳梅认为,要加强规划布局,将实施“国家蓝水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布局海水淡化水作为新水源的大型供水工程,以弥补我国水资源缺口。同时,要提高战略定位,将海水淡化纳入国家水资源战略体系,将其作为沿海缺水城市、海岛的第一增量水源加以推进。
在加快推广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李琳梅建议,将“国家蓝水工程”作为新水源基础建设项目,建设3~5个30万吨/日级以上自主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应用工程及配套,开展海水淡化水为市政和工业供水的技术装备政策分类示范,建立合理的海水淡化定价机制,形成可推广应用模式。
此外,李琳梅还呼吁,要加强创新引领,加大自主研发支持力度。“设立国家重大海水淡化科技计划,集中突破反渗透膜、高压泵等海水淡化关键材料装备研发难关,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