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坚决落实中央“放管服”要求 确保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满足
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就重大项目开工、用地需求保障等介绍相关情况。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主任、部新闻发言人刘国洪回答了关于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用地、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等相关问题,强调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用地审批绝不会耽误。据悉,目前重大项目复工率已逐步回升,除湖北外,截至3月20日,重点项目复工率为89.1%。
刘国洪介绍,通过推动《土地管理法》修改,推进了一系列制度改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然资源部启动了特殊程序加快审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来解决审批层级过高的问题。按照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要求,由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批次建设用地和除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这两项审批事项,法律规定现在可以授权省级政府行使。二是“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了审批环节多的问题。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实现了“多规合一”,对原来属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两个方面许可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和合并。同时还推进了“多测合一、多验合一”,大大简化了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提升。三是启动特殊程序,有力应对疫情。自然资源部创新工作方式,开展网上联审,用遥感影像对比等方式,临时替代原来规定的实地踏勘等户外作业,同时启动集中调动人员、集体联合审查、提前介入项目前期、一对一用地特殊服务,为复工复产投资项目尽快落地提供更加及时、精准的用地保障服务。同时,一些地方大力推行“标准地”供应改革,把原来用地效率、环保达标这些前置许可事项改为批前承诺、信用担保、事后监管方式,进一步加快了项目落地进程。
刘国洪指出,通过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根本目的是落实中央提出来的“放管服”要求,优化营商环境,绝不意味着放松用地审批当中的审查和监管,改革的目标是对省级政府更多地放权而绝不是放松。第一,严格管控的原则没有改变。下放用地审批权以后,必须仍然坚持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规定。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划要符合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要求。永久基本农田不仅要,还要坚守。第二,严格审查的规则、标准没有降低。规则和标准是法律规定的,无论是国家审查还是省里审查,尺度的掌握完全一致。权力下放给地方,责任也压给了地方。如果地方不按规则审查,将承担责任和后果。第三,严格监管措施将更加有力。自然资源部将在监管上下更大功夫,全面加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明确用地审批政策、规则、标准以及要求,进一步规范地方审批行为;运用遥感监测、互联互通的审批监管平台来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加大对地方审查行为、审查结果的检查;正着手对各省(区、市)开展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提请国务院动态调整委托审批的试点省份。
刘国洪表示,自然资源部已初步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体系,每个季度可以实现对全国国土全覆盖。目前已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来加强监管,审批权的下放和监管能力的提升是匹配的。同时,用地保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项目落地速度加快,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自然资源部如何保证要素供给来满足合理用地需求时,刘国洪介绍,自然资源部主要采取2个方面的举措加大建设用地的合理供给。一方面,改革计划管理,精准投放增量。今年开始,取消因素法分配,改为土地要素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通过这一改革,增量安排上能做到更精准、更有效。另一方面,激励和约束并举,加大盘活存量。近两年,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盘活存量,建立起安排增量必须要和盘活存量挂钩的机制。2018年、2019年消化处置2015年、2016年以前的批而未供以及闲置土地共计890多万亩,相当于2019年全国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量大概500万亩的1.8倍。目前,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大概还有1450万亩,存量盘活还有较大潜力。总的来看,通过改革增量的配置方式,加大存量的盘活力度,能满足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合理的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