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沙看不断扩大的中国绿色版图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题:从一粒沙看不断扩大的中国绿色版图
新华社记者胡璐、李琳海、李云平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宁夏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内,连片的沙丘已经消失,只剩下一片留作实验观察的沙地(无人机照片,2019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沙漠、沙尘、沙化——治沙,凝结着多少中国人的心血汗水。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固沙成一望无际的绿荫,从沙区一代又一代人坚强守候、全民义务植树到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再到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全国人民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不懈努力。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生态更健康
沙水相映,胡杨成林。每到秋天,甘肃民勤县石羊河畔一带成为沙漠里独特的景观,大批候鸟的到来更增添了灵动气息。
宁夏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内,昔日的沙丘已被林草覆盖,焕发出新的生机(2019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这里曾经是中国北方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处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夹缝地带。源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石羊河是民勤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曾经,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下游生态急剧恶化,民勤绿洲一度因水而困。
治沙,要害是治水土。为涵养流域生态环境,民勤县在石羊河畔修建了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鸟类资源为出发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努力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累计恢复库塘及沼泽湿地4107亩,新植胡杨林10000亩,营造以胡杨、红柳为主的生态植物护岸带754.6亩,在湿地公园外围缓冲区营造生态植物护岸带和外围生物隔离带4000亩。
实现绿色发展,绿植数量要增加,水、土、气、生物等多种要素共存的生存环境也要更加健康。
巍巍祁连山脉,横跨青陇两省,具有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阻止腾格里等沙漠南侵,保障黄河和河西走廊内陆河径流补给的重要功能。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就位于祁连山腹地,是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重要组成部分。
祁连县对109家探采矿企业进行了全部关停与恢复治理。“一些废弃的矿区,我们进行覆坑整平,播种草种,然后进行围栏育封,以此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县长龙永胜说,国家公园建设为祁连县域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就是要着眼全流域、全系统、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顽疾。”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说。
一个生态健康、环境美好的中国稳步向前。
2015年以来,我国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各试点区分别启动了林地清收还林、生态廊道建设、外来物种清除、裸露山体生态治理等工作。东北虎豹、祁连山、三江源等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重要保护物种种群和栖息地有所恢复。
黄沙换林海,全民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新年伊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被大雪覆盖,林场工人们忙着检查上年种的李子树、苹果树生长情况。历经3代造林人的接续奋斗,昔日荒芜之地已然植被丰茂。
这是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一处光伏治沙基地(2019年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多年前林场刚成立时,全旗森林覆盖率不到3%,沙漠不断侵蚀人们的家园。林场第一代职工用柴草、秸秆、树枝在流动沙丘上做成沙障,削弱风蚀后先种沙蒿、柠条等固定流沙,再种上杨树、柳树。第二代造林人开始种植适合在沙地生长的樟子松。
如今,第三代造林人利用优良树种和先进技术造林。林场负责人许广重说,林场采取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技术、雨季造林技术等开展科技造林,利用推土机、旋耕机、开沟机等平整沙地、挖掘树坑、种植树苗,还利用无人机预防森林病虫害和管护林场。如今,当地森林覆盖率已达88%。
“造林实现了机械化,速度更快、规模不断扩大。”他说。
黄沙退,绿林进。通过大规模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山川披上了绿装,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全国森林覆盖率已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目前的22.96%,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新科技使植树造林形式不断丰富,效率不断提高——为了均衡“分配”实地植树的公民,北京等一些城市利用互联网创新义务植树的形式,人们可登录专门网站进行预约,植树点的面积、接待能力、当天是否可接受预订等信息都会显示。
一个手机种树应用,让民勤县等地荒漠化治理进程明显加速。从2016年开始,人们通过在“蚂蚁森林”里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在手机里“种树”。3年来,约5亿人通过这个手机应用相当于“种”下了1.22亿棵真树。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一处光伏治沙基地,178万块光伏板拼成“蓝色海洋”,将阳光转化为电能,黄芪、黄芩等植物在板下连片生长。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一处光伏治沙基地,光伏板下已设置沙障(2019年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内蒙古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刘贵文说,基地建成后,近10万亩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防治,辐射防风固沙、生态改善总面积近20万亩,有效遏制库布其沙漠的扩展,对京津冀风沙源治理起到积极作用。
“绿化治沙能减少风沙侵袭,降低光伏项目的管护成本,光伏企业自身也有治沙积极性。”刘贵文说,国家电投、中广核太阳能等新能源巨头在投资建设中,每亩专门配套3000元治沙资金。同时,基桩能固沙,光伏板能遮阴,也能明显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在生态修复中,不少农牧民参与承包了经济林养护工程,按照“谁养护谁受益”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同时通过沙漠旅游、光伏板保洁、物业服务等工作,当地每年可吸纳就业1200人。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沙地焕发出新生机。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沙葱、文冠果、黑果枸杞等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新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陕西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为主的沙产业体系;宁夏盐池县借助400多万亩柠条,大力发展柠条转饲加工,每年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万多吨,真正将治沙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不断扩大的绿色版图,标记着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参与记者:许晋豫、白丽萍、范培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