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兄弟”南极卸货记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1日电 通讯:“雪龙兄弟”南极卸货记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12月1日,直升机向中山站吊运物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雪龙”号与“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12月1日停靠中山站固定冰外缘,相距约500米。连日来,“雪龙兄弟”联手展开南极冰上卸货攻坚战,目前中山站冰上卸货接近尾声。
截至北京时间12月1日上午8时,计划从“雪龙”号船上卸下的1450吨物资中,已运达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的物资达1253.9吨,其中直升机吊运466.4吨,雪地车运输787.5吨。
挺进中山站:“雪龙2”号开辟冰上航道
考察队员从“雪龙”号船上卸货(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向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运送物资,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一环。一年的中山站物资供应、内陆科考设备与建站物资等,都依靠“雪龙”号一年一度的送达。
“限于‘雪龙’号的破冰能力,每年冰上卸货点离中山站都相对较远。今年有‘雪龙2’号协助,将卸货点破冰至距中山站10公里处,为重型装备登陆和冰上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负责卸货作业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说。
第36次南极考察是我国首次实行“双龙探极”。“雪龙”号载货能力强,运送至南极的物资主要由其承运;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破冰能力强,开辟冰上航道、尽可能接近中山站的任务就交给了它。
12月1日,“雪龙”号与“雪龙2”号相聚在中山站西北方向10公里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11月23日,“雪龙2”号完成航道破冰,为“雪龙”号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约合26公里)的冰上航道。“雪龙”号沿着这条冰上航道抵达理想的卸货点,连夜展开全方位的卸货作业。
了却多年心愿:“巨无霸”雪地车成功登陆
冰上运输的首要目标,是3辆每辆达24吨的重型雪地车。其中一辆是从霍巴特港上船的,另外两辆都曾随“雪龙”号来南极多次而未能上站。
考察队员将卡特重型雪地车运往中山站(11月24日摄)。新华社发(侯昌伟 摄)
魏福海紧握方向盘,驾驶着一辆普通雪地车行驶在通往中山站的冰上通道中。后面拉着的大雪橇上,正是再次来到南极的卡特重型雪地车。这位南极内陆队老队员曾一次次看到它被运来南极,又随“雪龙”号返回国内。
可牵引60吨物资的卡特雪地车,是内陆考察的重要装备。由于自重大无法用直升机吊运,冰上运输又面临海冰承受能力和海冰裂隙风险,因此登陆成功的机会并不多。
一年前,记者随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来到中山站时,“雪龙”号因冰情严重而停在距中山站44公里外卸货,两辆重型雪地车只能“望洋兴叹”,无法登陆中山站。
夜晚温度低、冰面牢固,又处于极昼,是冰上运输的好时机。北京时间11月24日凌晨3时,第一台重型雪地车成功上站。到当天早上6时,3辆重型雪地车、1台装载机和1台挖掘机成功运上中山站。
考察队员将卡特重型雪地车放到雪橇上准备运往中山站(11月24日摄)。新华社发(陈谌晨 摄)
“这将大大提升我国南极内陆考察运输能力,同时为考察站建设和保障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夏立民说。
卸货攻坚:“海陆空”默契配合
由“雪龙”号通往中山站的海冰运输线上,距离中山站300多米的地方,是一个比较陡而长的大坡。上坡前,驾驶员姜华将拉着两个雪橇的雪地车停下,走到雪面上,用双手捧起一把雪,使劲往脸上抹。已经驾车运送物资一整夜的他,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保持清醒。
直升机吊运物资(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极昼期间,海冰变化快,受潮汐影响大。一米来厚的海冰下面,是几百米深的海水。海冰融化对车辆和人身安全都是挑战,冰上运输必须争分夺秒。”姜华说。
而对直升机作业来说,南极天气多变,同样需要抓住有利时机。
在这次卸货攻坚战中,“海陆空”默契配合:每天早上8时到晚上8时,直升机展开吊挂作业,平均每天吊挂30次;晚上8时到早上8时,雪地车队拉着8个雪橇进行冰上运输。
几天下来,在雪地车碾压下,海冰冰面有所变化,安全隐患出现,考察队随即停止冰上卸货。同时,“雪龙”号停泊的地方冰山较多,为防范冰山发生冰崩,11月27日傍晚,“雪龙”号移至中山站西北方向10公里处的新卸货点,继续开展直升机吊运作业。
从11月28日夜开始,中山站降下大雪,29日、30日继续大雪纷飞,直升机吊运作业暂停。12月1日,天气放晴,直升机继续吊运剩下的物资,确保卸货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