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让海量资料更好地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时间:2019-01-22 23:41:14 来源: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 文号: 【字体: 【打印】

  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对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鞠建华。

  全面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水平

  “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做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鞠建华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服务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汇聚了海量地质资料数据。鞠建华介绍说,我国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总量约51万档(1500余万件),原始地质资料总量约150万件,实物地质资料总量共计岩(矿)芯超过100万米,形成大量权威的基础信息资源,是凝聚着我国数代地质工作者心血的宝贵财富。同时,历经多年努力,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率已超过99%,居世界领先地位,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权威基础信息、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降低地质工作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地质资料数据开放共享不够、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不规范、馆藏机构缺位和服务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制约着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鞠建华说,不少地方社会化服务意识薄弱,省级馆藏机构建设严重滞后,半数以上仅为单位内设科室,没有独立的馆藏机构,人员编制不足,馆藏设施简陋,没有对外服务的机构标识,与《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公开利用,既不利于服务社会和接受监督,也不能满足和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鞠建华说,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切实做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解决当前服务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开放共享,推动国家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规范馆藏机构服务行为,切实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海量数据优势,盘活各类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此,自然资源部专门组织调研组深入16个省(区、市),就馆藏机构设置、社会化服务、城市工勘地质资料汇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地质资料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意见》。

  “希望各地和各有关单位进一步提高对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责任意识,依法履行职责,夯实基础,强化监管,主动作为,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以创新精神引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确保管理职责全面到位,构建开放共享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新格局。”鞠建华说。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开放共享

  《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开放共享,并对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加大公开信息资源供给、加大服务产品开发力度和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制度等作出明确要求。

  “地质资料目录的规范和公开是提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基础,让社会大众全面了解服务资源,代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化服务的承诺。”鞠建华说,针对地质资料目录公开内容不全面、不规范、不及时等问题。《意见》要求全面梳理馆藏资料目录,按标准补充完善,并于2020年底之前完成公开发布;对于新汇交的地质资料,要求自汇交之日起90天内完成摘要与目录信息采编并向社会公开。《意见》还要求建立并完善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立联合编目及目录动态更新机制,保证发布的目录体现最新的服务资源。

  鞠建华说,加大公开信息资源供给,一方面要加大地质资料资源汇聚的力度,不断丰富服务资源。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汇交诚信体系,切实加强地质资料汇交事中、事后监管,做到应交尽交;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储量评审等管理环节相衔接,确保汇交及时、完整;全面清查以往的汇交欠账,依法依规组织催交、补交,确保2020年底前各省(区、市)汇交率应超过85%。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涉密地质资料的利用,每年定期梳理地质资料涉密属性,及时理清地质资料涉密属性变更的地质资料;对公益性、基础性涉密地质资料优先开展保密技术处理;对已解密或不涉密的地质资料,经保密审查后及时公开,不断丰富公开信息资源。

  “《意见》要求加大服务产品开发力度,围绕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军民融合、海洋强国、防灾减灾、污染防治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依托馆藏基础、矿产、城市、农业、军事、海洋、环境等地质信息资源,提升编研和服务产品开发水平,形成适应国家、社会、市场需求的专题服务产品,满足多元地质工作需求的制图产品和数据库产品。”鞠建华说,每年每个馆藏机构应该推出一定量的服务产品,通过专题制作、定制加工、应急推送、科普宣传等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如全国馆灾害应急服务响应时间已经从3天缩短为2个小时,新疆塔什库尔干地震发生后仅35分钟就快速提供了地质资料应急专项服务。

  鞠建华指出,针对服务制度不健全,服务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意见》要求,到2019年底,各馆藏机构要形成健全完善的地质资料服务制度,编制具体的服务指南,明确服务流程和检索、借阅、复制、取样等地质资料基本服务标准规范。

  建设国家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

  “目前我国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条件已经具备,网上服务已成为主要服务方式,2018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地质资料网络服务量快速增长,地质资料网站服务浏览达1425.6万人次,是2017年网站服务浏览量的2.3倍。在此背景下,《意见》对国家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鞠建华说,全面应用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是当务之急。该系统基于自然资源业务网和互联网,提供汇交监管、委托管理、钻孔管理、信息公开、信息公示、资料公共服务等政务服务功能,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信息共享利用,形成全国统一、动态更新、多级联动、权威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网络化、集群化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意见》要求,2019年完成系统在部省两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其馆藏机构、油气公司试运行和部署应用,确保自然资源业务网的互联互通,实现各单位之间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新模式。

  《意见》提出,建设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推进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鞠建华说,要着重开展地质资料数据关键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构建标准统一、内容齐全的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总索引库和基础地质数据库,加速数据汇聚、集成和流转;持续保持馆藏资料高数字化水平,组织开展地质资料信息矢量化工作,加强地质资料全文数据库建设,推动我国地质资料工作向以数据为主的业务模式全面转型,切实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效能。

  同时,《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地质资料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对此,鞠建华指出,商业性地质资料服务是公益性地质资料服务的有益补充,能够更加灵活的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中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地质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地勘单位等社会力量投身地质大数据开发利用,促进地质工作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商业性数据服务产品,推动服务产业链形成,实现地质资料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共同发展。一些地方已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比如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于去年年底开园,为加强地质资料数据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做了很好的探索。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能力建设

  《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能力建设。其中,全面加强馆藏机构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馆藏机构是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的基本力量,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能力。”鞠建华说,因此,《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将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馆藏机构应有明确的对外标识和服务窗口,对外悬挂牌匾,建设同名的网站或者主页,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接受监督。要切实落实馆舍建设和运行经费及人员保障,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工作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此外,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与其他馆藏机构具有相同的服务功能定位,承担着同样的服务职责,应执行自然资源部相关服务规定和要求,制定服务细则、提高服务意识,切实推进信息公开和共享利用,确保全面实现社会化服务。”鞠建华说。

  《意见》还提出,创新完善地质资料服务体制机制。鞠建华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为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发展及重大工程建设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基础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一是积极推进城市、重大工程及科研项目等地质资料汇交和公开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开展试点示范。二是探索与规划许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设用地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相结合的工勘地质资料汇交措施。工勘地质资料是一类重要的地质资料,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的重要参考。三是建立住建、交通、水利、科技等多部门资料汇交共享的协作机制。

  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推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大大拓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浙江、江苏省积极推动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目前已经陆续有宁波、嘉兴、泰州、常州、徐州、如皋等市县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挂牌并对社会提供服务。另外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还与省铁路办公室建立了资料共享机制,进一步丰富了服务资源;湖南省组织地勘队伍收集、编录城市和重大工程地质资料信息,建设“湖南省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荣获2018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山东省根据全省矿产分布特点,建立了泰安、莱州、潍坊等实物地质资料分库,突出特色,与自然资源管理相结合,建立了定期汇聚工勘地质资料的管理机制;上海不断探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出台《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开创了社会化服务的新局面。

  鞠建华指出,为不断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意见》专门对加强地质资料服务监督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质资料服务机构公布服务资源、服务要求、服务承诺,监管部门要用好统一的服务监督电话和邮箱,保障社会投诉监督渠道畅通,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可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纳入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以促进地质资料服务不断完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