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发布
1月18日,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次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际重要湿地土地(水域)类别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盐城的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据悉,2018年我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和评估。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已指定国际重要湿地57处,其中内地56处,香港1处。对内地56处湿地的监测和评估结果显示,湿地面积320.18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300.10万公顷。湿地类型包括内陆湿地41处,近海与海岸湿地15处;分布有湿地植物约2114种,湿地植被覆盖面积达173.94万公顷;分布有湿地鸟类约240种。
《白皮书》介绍,国际重要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农业、牧业和渔业等人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工业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互花米草是入侵近海与海岸类型国际重要湿地的主要外来物种,上海崇明东滩为治理互花米草入侵提供了样板。
下一步,中国将强化国际重要湿地监管,加强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年度监测机制,实施湿地生态补偿,逐步实现国际重要湿地的精准保护和管理。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的氛围。
据了解,“湿地与气候变化”是今年第23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这一主题彰显了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