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访谈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上线“民声热线”现场实录
文字实录
排序 字号 自动更新

主持人

  倾听你的呼声,凝聚改变的力量。这里是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广东民声热线,我是主持人金亮。

2024-06-18 10:30:00

主持人

  为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民声热线将持续邀请省内各厅局、职能部门参与直播问政。今天的上线单位是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本期节目重点关注:宅基地被“偷换”成复耕地,30多户村民何处安家?镇政府涉嫌违规卖地,村民几十万购得“废纸”一张?镇政府涉嫌违规卖地,村民几十万购得“废纸”一张;矿山封矿两年,生态修复何时才能完成?

2024-06-18 10:30:33

主持人

  节目正在通过广东新闻广播、触电新闻、粤听、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同步音视频直播,触电新闻是广东民声热线网络满意度投票唯一入口,结果将记入上线单位最终的评议考核,欢迎大家参与网络问政,亮出你的态度。

2024-06-18 10:31:45

主持人

  民生政策,权威发布。今天的上线单位有哪些利民惠民政策要在广东民声热线发布?接下来我们有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走进民声发布。

2024-06-18 10:32:25

屈家树

  我是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由我代表自然资源厅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介绍。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省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抓手,以“全区域规划、全要素统筹、全周期发力、全链条管控、全员动员参与”为理念方法,开展系列政策引导与实施行动,以土地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致力破解“百千万工程”中“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聚”的关键性问题,努力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具体工作内容包含以下五点:

  一是落实规划,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已迈入崭新阶段,我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路径,有序优化“三生”空间格局,避免“规划曲高和寡,实施面临无源之水”。当前,广东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已印发实施,全省57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获批,“三区三线”全面划定,国土空间“一张图”基本形成。接下来,将继续强化空间规划“龙头”作用,坚持“县域一盘棋”统筹谋划整治工作,增强持续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内生动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一步步将县镇村高质量发展“蓝图”转化为“路线图”“施工图”,绘就成“富县强镇兴村”实景图。

  二是以补定占,推进“良田连片”。广东的耕地集中连片度不高、“破碎化”严重,为落实耕地“长牙齿”硬措施、守住耕地红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小田变大田”作为农用地整理的重要工作内容。2023年以来,广东统筹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等项目,完成垦造水田5.88万亩、补充耕地1.24万亩、恢复耕地26.52万亩,实现耕地净流入约12.58万亩。接下来,将以《广东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实施为牵引,大力推动12个省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21个市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131个县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落地建设(其中“百亩方”90个、“千亩方”60个、“万亩方”10个),推动2024年全省实施补充耕地约36万亩。

  三是腾挪空间,促进“村庄集中”和“产业集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存量腾挪”为工作重点开展建设用地整理,致力改善广东农村“建新不拆旧”“有新村无新貌”的突出现象,破解村镇工业集聚区破碎低效的发展难题。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7.2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6万亩,完成“三旧”改造2.96万亩,完成增减挂钩项目拆旧验收0.67万亩。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空间腾挪政策,充分利用增减挂钩、占补平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打出一套“组合拳”,释放、盘活低效存量空间,推进村庄布局优化集中和产业用地集聚增效,降低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争取每年腾挪出10万亩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促进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优化生态,实现“生态优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既要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避免“大拆大建,侵蚀生态本底”;也要答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023年以来,全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8.9万亩,完成红树林新造2778公顷、修复2094公顷,修复历史遗留矿山2045公顷,“生态优美”的广东底色进一步夯实。接下来,将紧紧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生态修复、景观休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加快“山水工程”、红树林、历史遗留矿山、海洋等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五是增强活力,促进自然资源要素创新配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集成式深化改革。当前,省层面正在加速推进政策供给,各地市、县也正在探索推出一批管用、好用、实用的“土政策”,如佛山南海的“房券、地券、绿券”、佛山顺德的“ABC券”、广州从化“生态券”等制度。未来还要进一步激发基层改革动力,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现阶段,我们正在以“项目为王”的理念,在42个试点基础上,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扩面提质”,今年以来已收到全省各地新申报项目149个,其中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实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优质项目,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谢谢大家!


2024-06-18 10:34:11

点击查看更多
网友留言
自动更新

网友1:请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宅基地保障方面承担什么职责?

[黄海俊]机构改革以来,宅基地管理制度发生调整,《土地管理法》明确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有关工作,实行部省指导、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宅基地管理机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依法办理宅基地及其他地上房屋的不动产确权登记。 我厅高度重视宅基地管理工作,围绕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需求,扎实整治乱占耕地建房的要求,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有效维护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地合法权益及良好土地管理秩序。近年来宅基地的各项保障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一是规划保障。符合“一户一宅”要求、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与现状农村居民点相邻成片、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河湖管理范围和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按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二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符合“一户一宅”要求的农村村民住宅用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由国家单列安排,2023年全省共保障30526户农民住宅涉及的5807.1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三是简化宅基地农转用审批。指导各地级以上市将宅基地农转用审批权限下放至县级人民政府实施,减少审批层级,大大提升审批效率,保障宅基地建设用地。四是规范宅基地农转用审批及管理。明确农民建房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县级人民政府应统筹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不得收取耕地开垦费,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按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缴纳。将原有宅基地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一律不得批准宅基地用地。五是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截至5月底,全省共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地籍调查约2458.92万宗,全省房地一体宅基地应登记发证宗数约813.61万宗,已完成房地一体登记的宅基地449.01万宗,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发证率55.19%。

网友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约1.0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请问,我省在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上有什么创新做法,取得了什么成绩?

[叶亦珊]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生产力最高、多样性最丰富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因红树植物富含单宁,树皮割开后呈红色而得名,具备消浪减灾、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固碳释氧,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等丰富的生态功能,享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现有红树林面积高达1.06万公顷(超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红树植物种类高达27种(超全国总种数的70%)。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亲自前往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保护红树林好处多多,不仅是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沿海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的大事。 近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不断创新红树林保护修复模式,算好红树林保护修复“经济账”“生态账”“发展账”,出台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全力守护好我省沿海这片宝贵的“海上森林”,率先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一是大面积种植红树林,守护我省沿海第一道天然屏障。多措并举力保2025年底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下达至我省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的“硬任务”,现已累计新营造红树林约2780.25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2098.05公顷,超过全国营造修复总量的三分之一。二是打造红树林种植与水产品养殖耦合新模式,兼顾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养殖户利益。已率先完成湛江东海岛首个耦合试验基地建设,正陆续在湛江雷州、惠州考洲洋、江门镇海湾等地试点推广,有效拓展了红树林营造空间的同时,提升了养殖产品品质,抬高了产品溢价,使养殖收益不减反增。三是发展红树林生态产业,实现红树林“点绿成金”。正在惠州、江门、湛江等地创建全省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探索打造红树林及周边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生态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以湛江、深圳等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成功经验为基础,在惠州等地市试点探索红树林碳汇价值快速变现路径,使红树林碳汇资源资产化,反哺粤东粤西红树林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四是创新红树林造林激励机制,支持奖励指标价值变现。率先提出在国家种植1亩红树林奖励0.4亩新增年度建设用地奖励指标基础上再奖励0.1亩,建立省级“指标池”先行兑现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鼓励各地推动奖励指标价值变现,探索省内跨市有偿交易使用奖励指标。五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市场化。联合国开行和农发行支持各地申请贷款向市场融资支持红树林保护修复,为各地红树林保护修复注入新动力。支持深圳-湛江等地建立红树林异地修复合作机制,实现全省不同地区优势互补和区域平衡。

全部网友留言 我要留言
测试音频

00:00/00:00